你有沒有發現,那些表面上最有資源、最有底氣的企業,往往反而是最怕變革的?
我說的是誰?就拿華為剛開始做汽車那會兒說起。余承東最早找的是廣汽。那時候,誰都還沒把華為造車當回事,他卻已經帶著誠意去了。結果呢?廣汽干脆利落回絕了。
很快,余承東又去敲了上汽的門。按理說,上汽和華為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這回,上汽的顧慮比廣汽更深:怕丟了靈魂。
這詞聽著熟不熟?華為不是來造整車的,是來當增量部件的。但在上汽看來,你來了,我還是不是我?我開著車你在里頭搞你的系統,那這車到底是誰的?
怕失控。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家國企的反應都很一致:你有你的夢想,我有我的編制。你想搞事情,我要穩。你要一把火,我只想當滅火器。
但故事沒停在這。
華為這邊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轉頭找到了賽力斯。
這家公司,說出來你可能還得想一會兒:賽力斯是誰?
就是問界的底盤方,賣得好的那個AITO品牌背后的那個合作伙伴。
當時賽力斯的處境,其實已經挺難了。根據公開財報,2020年賽力斯(當時還叫小康股份)整車銷量不到2萬輛,年虧損超過17億元。就這種體量,說實話已經是一條腿在懸崖外頭了。
換句話說:廣汽拒絕華為,是自信;賽力斯答應華為,是生死看淡。
而余承東看中的,正是這點。
沒有誰比一個快活不下去的企業更愿意放權、更愿意冒險。賽力斯把幾乎所有的希望壓在了華為身上。2021年3月,賽力斯正式推出與華為聯合打造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剛開始銷量也一般,但到了2022年,問界M5一炮打響。
2022年全年,問界系列銷量超過7.5萬輛,直接讓賽力斯從一家邊緣車企變成爆款聯名款的代言人。2023年,問界M7大改款上線后單月銷量破2萬輛,甚至在12月短暫沖進新能源SUV月銷前三。
你要問我,這叫運氣嗎?
那就看看上汽和廣汽這幾年在智能化上都干了什么。廣汽自研ADiGO智駕系統,上汽在押寶智己、飛凡,搞自主智能中臺。
但用戶真買賬了嗎?
2023年全年,飛凡品牌銷量不到2萬輛,智己更慘,全靠補貼和優惠堆數據。智能化是方向,但不是只堆算法模型就行的。用戶在意的是體驗,而體驗這事,華為最有發言權。
有人可能會說:那華為也不是整車廠啊,它圖什么?
我查了一下數據。根據華為2024年一季度財報,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營收同比增長59%,雖然整體還是虧損,但在整個鴻蒙生態里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車不一定要自己造,但系統一定得跑在我的語音助手我的地圖我的支付里。
而要做到這一點,廣汽和上汽這種靈魂潔癖型玩家顯然不適合。
你以為是理念不合?其實就是利益不合。
華為要掌控用戶入口,傳統車企要保住車機控制權。看似一塊屏幕,背后其實是用戶數據、消費場景和全生命周期控制權的爭奪。誰都想當大腦,不愿淪為器官。
賽力斯之所以能在這個局里活下來,是因為他徹底承認現實:你是主角,我就做好配角。
也正因為躺得夠平,反而成了唯一活下來的一家。
我回頭看賽力斯的財報,從2021年到2023年,雖然毛利率一直在低位徘徊,但營收連年翻倍。2023年全年營收突破400億元,而在2020年,這個數字還不到60億元。
但你要說賽力斯就真的賺到了,其實也不盡然。根據今年一季度數據,賽力斯整體依然處于虧損狀態,只是靠華為品牌的高認知和技術支持,維持著被看好的狀態。
那廣汽和上汽是不是錯過了?
很難說。
他們沒有錯過華為,但錯過了那個愿意押注未來的自己。
今天回頭看,問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技術焦慮倒逼的結構性機遇:傳統車企不想變,互聯網企業不能造,唯有兩者之間那個灰色地帶,有一個賽力斯愿意裸身上場。
有人說這叫下注,其實更像是一場自救。
我昨天看到個消息,賽力斯正在準備在重慶擴大產能,目標是年產30萬輛。而廣汽和上汽最近還在討論調整內部組織,推進自主品牌戰略。
到今天,他們依然認為:慢一點沒關系,別丟了靈魂。
但我就納悶了,等哪天用戶都不上你這臺車的系統了,只用問界那套語音叫外賣、訂機票、控制家電,你那靈魂還值幾個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