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因獲獎感言走入公眾視野的90后新人作家劉楚昕現身廣西南寧,為他的小說《泥潭》舉行首次線下發布會。公開活動結束后,劉楚昕與南都、N視頻記者現場交流,談及為何堅持追逐作家夢、如何看待命運,他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據漓江出版社介紹,目前《泥潭》預售量已突破40萬冊,創造了近年來文學出版的奇跡。
劉楚昕出席《泥潭》新書發布會。
憑借《泥潭》摘得第二屆漓江文學獎虛構類獎后,劉楚昕在頒獎典禮現場發表了一番真摯的感言,回顧自己從十三四歲就想成為作家、投稿一直被拒、讀博期間仍在打磨小說的經歷。如今他的心血之作正式出版,面對南都記者關于“為何堅持”的提問,劉楚昕回答說:“可能跟我這個性格有點關系,說難聽一點叫偏執,說好聽一點叫執著。”本職研究哲學的他,對堅持也有自己的辯證理解,“你說這個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也很難說。萬一我沒獲這個獎,好像這個事情就變成一個壞事,就是‘人不應該這么偏執’。是結局使得過程正當化了。”
《泥潭》是一部以武昌起義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用多種技法講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像深陷泥潭一樣沒法脫身”的命運。那么,作者本人怎樣看待命運,尤其是對個體而言不可預知的厄運?在回答南都記者的提問時,劉楚昕說:“我覺得命運是一個后驗的詞。我們都處于自己的因果性之中,只有在最后才能回看,何為命運。”至于厄運,他出人意料地理解為“一次重新看待人生、審視生活的機會”。他談到,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東西,失去后才能發現它們有多寶貴;而另一些平時被看得很重的事物,厄運到來之際,人們才意識到,其實它們沒有什么意義。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發自廣西南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