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環保檢查的腳步臨近,霍州市白龍鎮前馬嶺粉煤灰填埋場便會上演一場敷衍的“遮丑戲”——在堆積如山的粉煤灰上薄薄鋪一層黃土,仿佛這層脆弱的“遮羞布”就能掩蓋所有亂象。可風一吹,那層黃土便被裹挾著粉煤灰的氣流卷走,露出的不僅是違規處置的真相,更是對生態環境的漠視與對周邊百姓健康的辜負。
應付檢查的“障眼法”,藏不住污染的本質,粉煤灰作為工業固廢,若處置不當,其含有的重金屬與有害顆粒物會成為持久的污染源。但在這里,合規處置成了“紙上談兵”。為應付檢查,填埋場僅用少量黃土象征性覆蓋,厚度遠未達到環保標準要求。這種“表面功夫”在自然力面前不堪一擊:雨水沖刷下,黃土流失,粉煤灰隨水流滲透進土壤、匯入周邊水體,悄無聲息地污染著地下水源與耕地;風起時,未被覆蓋的粉煤灰形成“黑風暴”,粉塵彌漫在空氣中,嗆得人睜不開眼。
更令人憤慨的是,連這層應付檢查的黃土,都來自對周邊山體的掠奪。填埋場就地挖山取土,曾經綠意盎然的山坡被挖出一個個猙獰的豁口,植被剝離、巖石裸露,每逢降雨便引發小規模滑坡,水土流失加劇。綠水青山被生生啃出“傷口”,只為給違規行為披上一層虛偽的“合規外衣”,這般短視與貪婪,令人痛心。
環保利劍何時出鞘?莫讓監管成“稻草人”生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固廢處置需采取防揚散、防流失、防滲漏措施,破壞生態者必須承擔責任。前馬嶺填埋場的種種亂象,絕非一日之寒,為何能長期存在?是監管缺位,還是處罰力度不足,讓違法成本遠低于合規成本?
周邊百姓的呼聲早已響起,對污染的控訴從未停止。我們期待環保部門真正亮出執法利劍,撕開那層敷衍的黃土“遮羞布”:嚴查填埋場違規處置、破壞山體、揚塵污染等行為,對責任人依法嚴懲;責令其立即停工整改,按標準覆蓋粉煤灰、恢復被破壞的山體植被、配備完善的降塵設施;更要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用常態化巡查取代“運動式檢查”,讓每一次執法都形成震懾,讓“環保紅線”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粉煤灰不該是生態的“毒瘤”,家園更不該被粉塵籠罩。前馬嶺填埋場的亂象,考驗著治理者的決心與擔當。唯有鐵腕治污、絕不姑息,才能還這片土地清澈的空氣、潔凈的水土,讓百姓重新找回安心呼吸的權利,讓被破壞的山林重現綠意。環保亮劍,刻不容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