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跳魁星”表演起源于清末,盛行于民國,至今已傳承了上百年,是一項集戲曲與歌舞、祭祀與藝術于一體的藝術表演項目。2011年,淳安魁星舞被列為杭州市非遺代表性項目。
以前,大戲班子開臺演戲之前,都要先來一段“跳魁星”。傳說“魁星”專主文事,能給人間學子帶來好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會祈求它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所以,劇團在演出之前總要跳一場“魁星”,這不僅會給整個演出增添氣氛,而且寓意極好,因而老百姓十分喜歡看“跳魁星”表演,每當跳完魁星后,村里心懷愿望的老百姓都會送上個大紅包。
據《文翰事類志考繹》記載,在元末明初之交,淳安出了一位名見經傳的劇作家徐田臣,其所著南曲《殺狗記》,曾被時人目為“荊、劉、拜、殺”四家之一。沿至明末清初,在縣境內流行的戲曲中,除當地特有的“三腳戲”(睦劇)、“目連戲”外,尚有徽戲和婺劇,以及由于徽、婺兩劇所影響而相繼出現的均由當地人組合的徽班、蘭溪班和清唱班等。
在淳安眾多民間劇團中,“三腳戲”“竹馬班”尤為盛行。20世紀30年代,淳安本地的三腳戲常班發展迅速,演出范圍遍及周邊的遂安、開化、衢州、分水、昌化和皖南等地,在這眾多的民間劇團中都流行“跳魁星”表演活動。
“跳魁星”表演通常由三人組成,他們分別扮演“魁星”“白臉”(天官)“財神”。
魁星身穿戲裝中的兵衣,頭戴兵帽,臉上戴金色面具,手持硯臺、朱筆;白臉頭戴九龍相雕,身穿白蟒龍袍,手持陰陽板,面戴白色天官面具;財神頭戴王爺帽,身穿短紅蟒袍,臉戴金色財神面具,手持金元寶。
“跳魁星”只用打擊樂,無須音樂伴奏。其打擊樂有三種,即魁星鑼、白臉鑼、元寶鑼。
其表演由魁星第一個出場,跳完進場;天官第二個出場,跳完進場;財神最后出場,跳完后整個表演結束。因魁星演的是人間點狀元,所以表演時案桌上事先須放一頂狀元帽,供魁星表演之用。跳魁星表演意在為村子里送財、送福、送人才,因此表演時須點燃香燭。
“跳魁星”在淳安自清末以來就十分盛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有民間睦劇、越劇、京劇、徽劇、黃梅劇等多種劇團360余個,幾乎遍及全縣各地,而在這些劇團中都流行跳魁星表演,所以這一時期是“跳魁星”的鼎盛時期。
淳安自古有“文獻名邦”的美譽,除了“跳魁星”這種表演活動,古時的淳安人還曾建造過諸多魁星樓。
《新定續志·學校門》云:“魁星樓為一學偉觀,前知州吳盤,即勤樸斫,今侯錢可則始丹堊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淳安人南宋狀元)書其扁,是南宋巳有之矣。”舊時,淳安和遂安二縣城鄉建有百余處魁星樓,千島湖形成,沉沒于湖底,建造在偏遠鄉鎮的魁星樓后也多被損毀。
2007年,我縣還在千島湖夢姑塘公園重建“魁星樓”。
千島湖夢姑塘公園“魁星樓”
為了傳承這種民間藝術,同時把文運和美好寓意送到千家萬戶,淳安民間藝人們再次把“跳魁星”搬上舞臺,走進老百姓的生活視野。
來源:淳安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