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錦童
炎炎夏日,熱浪如潮水般洶涌襲來,整個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高溫模式”的開關。
國內,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局地氣溫超過40℃,北京、蘭州的夜間高溫天氣也在激增。國外,歐洲遭遇罕見熱浪,法國巴黎高達40.9℃,甚至埃菲爾鐵塔都因熱膨脹偏移了20厘米,瑞士冰川快車也因鐵軌變形減速…
今年為什么這么熱?高溫天氣還要持續多久?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對此,搜狐科技對話了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王澄海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魏科研究員。
區域尺度上,
打破極端高溫紀錄的事件已有發生
王澄海表示,“今年的高溫態勢總體上和去年變化不大:一是高溫范圍較大,出現高溫的時間較早,我國6月份全國平均氣溫就達到21.1℃,較常年同期偏高0.9℃;二是高溫在空間上表現為區域性特征。”
“今年的高溫天氣相比去年更早、更強、更頻繁。”
近兩年來,決定天氣變化的大氣環流有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偏北偏強。相比去年,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抬的時間較早。而歐洲的高溫與穩定且長時間滯留的阻塞高壓系統有關。
王澄海稱,按照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來看,2024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但目前的研究結論不一。
“綜合判斷,2025年的氣溫仍然會居高不下,但全球平均氣溫大概率不會超出2024年,但仍然可能會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而且即便2025全球平均氣溫可能不超過2024年,但在區域尺度上,打破極端高溫紀錄的事件已有發生。”王澄海如是說。
魏科也舉例道:“前幾年大家還開玩笑稱東北地區‘入夏困難’,但今年黑龍江就已經出現了高溫天氣,這在以前是比較少的,另外在山東很多地方也出現了高溫天氣并打破了當地紀錄,所以按照全球來看,今年可能不會是最熱的一年,但從各地來看很難說。”
現在說高溫天氣什么時候結束還為時過早
此外,王澄海還談及了出現高溫的三個原因。
一是處于高壓,比如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之下,高壓內部為下沉運動,容易形成高溫高濕的天氣;二是冷空氣偏弱;三則是因為城市化、城市高散熱設施的廣泛使用,夜間的最低溫度居高難下,從而加劇了環境溫度的升高。
談及未來高溫天氣還會持續多久,王澄海認為:“ 一般而言,副熱帶高壓穩定,移動相對緩慢,盡管在高壓控制下,也會發生雷陣雨天氣,形成降溫效應,但總體上高溫的結束要看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的變動。 ”
魏科也認為,現在說高溫什么時候結束還為時過早,“畢竟按照往年的情況,一般高溫都要持續到8月底左右,甚至有些地方會有‘秋老虎’,可能持續到秋九月。”
不僅如此,這次高溫不僅范圍廣,而且濕度也大,像北京相對濕度竟然短暫達到了100%,體感溫度超實際溫度5-8℃。
王澄海解釋了原因:“濕熱天氣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制有關。目前,整個副熱帶高壓控制著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并有利于偏南潮濕氣流向北運移,高溫高濕的氣流形成了高溫高濕天氣。”
“每年北方地區在盛夏總會有一段悶熱的時期,今年隨著副熱帶高壓的北抬偏北偏強偏早,這一天氣現象也提前了,由于高溫高濕天氣,不利于人體通過皮膚表面的蒸發降溫,同時,由于城市化引起的夜間最低溫度較高,溫度日較差減小,增加了體感溫度。”王澄海如是說。
魏科指出:“北京的相對濕度比較大是近些年的一個特點,這種悶熱的天氣跟南方的熱法比較像,在我們國家北部很多地方都出現這種情況,甚至連新疆、烏魯木齊都已經出現過。”
魏科稱這種比較悶熱的狀況跟我們國家的氣候是有關聯的,因為我們國家夏季是雨熱同期,所以溫度偏高的時期,一般也是雨水偏多的時期,因此,溫度較高的時候,空氣中水汽含量比較多,那必然會濕熱一些,大家就會感覺比較悶。
避開高溫時間段進行戶外活動
談及防護措施,王澄海表示,“面對極端高溫,應該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從事戶外工作,可以穿淺色和透氣衣物,要注意補水、保持室內良好通風。”
魏科也表示,我們可參考網友們的建議,“哪涼快哪呆著”。
“大家要避免在高溫天氣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活動,而且要避免到極端天氣出現比較多的區域活動,比如山區等地,暴雨可能會比較頻繁地出現,大家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出行,把戶外運動的時間盡量安排在早晚,比如可以早晨或者夜晚跑步。”
“另外,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各個單位要更多地關注一下弱勢群體和戶外工作者的福利問題,并且結合氣象部門發布的高溫預警信息,及時調整戶外工作者的工作的時間,給戶外工作者更多的關愛,尤其是從法律意義上提供基本的保障。”魏科補充道。
運營編輯 |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