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常說要趕超中國,媒體天天吹GDP增長,政客更是喊出“印度優(yōu)先”。可真有印度記者來了一趟成都,直接改口:“中國至少領(lǐng)先我們二十年。”
而張維為教授去印度實地轉(zhuǎn)了一圈,回國后說得更狠:“別說二十年,四十年都不止。”這不是空口胡說,而是一次次對比換來的冷靜判斷。
誰在進步,誰在原地打轉(zhuǎn)?別只聽口號,得看誰能把霧霾治好、誰的鄰國更服氣。這篇文章,就帶你看清,中國和印度,到底差在哪。
落地成都,他瞬間閉嘴了
2019年6月,印度《印度斯坦時報》的專欄記者維爾·桑赫維飛抵成都。他上一次來中國,是15年前,當時去的是北京和上海。可這次他決定換個角度,挑了成都。
成都,不是一線城市,不是首都,甚至不少印度人都沒聽說過。
可就在下飛機那一刻,他的認知就開始“斷層式崩潰”。
城市規(guī)劃、基礎(chǔ)設(shè)施、交通效率、服務(wù)意識……處處都刷新了他腦子里的“預(yù)設(shè)”。
第一站酒店,他直接評價:“服務(wù)效率、房間舒適、接待禮貌,是我住過最好的之一。”
逛商場、吃飯、參觀樂山大佛,所到之處都讓他覺得“不像發(fā)展中國家,更像發(fā)達國家。”
最讓他震驚的是,成都人悠閑、從容、禮貌。他說,原以為中國人只知道工作拼命,沒想到還有這么輕松的人間煙火味兒。
而這一切發(fā)生的地方,不是中國的頭部城市。
于是他得出一個結(jié)論:
“中國和印度根本不是一個發(fā)展階段。成都都能做到這樣,說明中國的整體繁榮程度遠超印度。”
注意,這是一個來自印度主流媒體的記者說的,不是中國人自夸。他從成都這個“樣本”,感受到的不是一點點差距,而是維度不同。
說白了,中國的發(fā)展不是靠幾個明星城市撐場面,而是全國性的系統(tǒng)升級。
而印度呢?多數(shù)城市還在為“垃圾處理”“交通癱瘓”“供水限時”這些基礎(chǔ)問題發(fā)愁。
一個成都,就已經(jīng)讓印度記者閉嘴。那北上廣又該怎么形容?這就是認知落差。
新德里開不成會,不是因為霧霾,是因為吵架
同一年,2019年11月,張維為教授帶著一組中國學(xué)者去了趟印度,主要行程集中在首都新德里。
第一天剛下飛機,迎接他們的不是歡迎儀式,而是“爆表級”霧霾。
空氣質(zhì)量指數(shù)飆到500,新德里學(xué)校全部停課。
第二天,本應(yīng)召開一場“霧霾治理專題會議”,出席名單有29位議員和官員。可現(xiàn)場呢?來了4個,25人請假。
理由呢?五花八門:有的說生病、有的說有別的活動、有的說這不歸我管。
最后,會議直接被取消。
聽起來荒唐,其實很典型。張維為教授當場分析:
“這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制度失靈的結(jié)果。”
為什么?因為這個會議是反對黨組織的,目的是批評政府。于是執(zhí)政黨議員干脆不來,誰也別想開成會。
公共危機沒處理成,黨爭倒先開打了。
這種局面,不是一地一時的問題。早在2008年,張教授去印度時,就見過“電力部門不和環(huán)保部門溝通”、“洪水來了卻沒人調(diào)度”的場面。
民主機制表面上是開放討論,但實際操作中變成了“誰也說服不了誰”,什么都推進不了。
反觀中國,治霾不是靠爭吵,而是靠執(zhí)行。十年來,從北方供暖到燃煤標準,從油品升級到機動車限號,一條條政策落地,是干出來的,不是吵出來的。
張教授沒在印度現(xiàn)場批評印度政治體制,但用西方民主國家的例子——比如希臘破產(chǎn)、英國脫歐混亂、美國政治極化——一點一點剖析。
結(jié)果是,整個訪問期間,沒有一個印度記者再問“中國會不會搞政治改革”。
很多人甚至私下表示,對“中國經(jīng)驗”非常感興趣。
治理不是靠選票,而是靠結(jié)果。會議能不能開成,不只是程序問題,而是國家能力問題。
印度政壇每天都在“開會吵架”,而中國每天都在“干事升級”。這就是制度落差。
你說中國惹事?怎么鄰居全站中國這邊?
這趟訪問中,還有個有意思的場景。
一位印度媒體人說:“中國是不是總在我們周邊搞小動作?”
這話不陌生,印度媒體常常渲染“中國在南亞擴張”“一帶一路威脅印度地位”等說法。
可張教授當場回應(yīng):“我從80年代就去過印度的鄰國,幾乎所有國家對中國沒啥意見,對印度倒是一肚子火。”
這不是嘴硬。他真去過。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一一都親訪過。
在這些國家,中國修路、建電廠、搞港口,基本都是歡迎甚至感激。
反倒是印度,在這些地方往往被認為是“干涉太多”“喜歡擺臉色”。
比如,斯里蘭卡的港口項目,最初印度是優(yōu)先選擇方,但因為各種要價和政治條件,合作沒談成。中國接手后,高效完工。
又比如孟加拉,當?shù)毓賳T明確說:和中國合作“更靠譜”。
張教授總結(jié)得很直接:
“中國在周邊搞的是合作,印度搞的是控制。”
而這種態(tài)度,也反映在國際協(xié)議上。2019年,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公開演講中承認:“我們?nèi)〉貌簧龠M展,但與中國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但轉(zhuǎn)頭又說:“印度不能加入RCEP,要走‘印度優(yōu)先’路線。”
張教授聽完,只評價了五個字:“這是退步表現(xiàn)。”
面對中國,印度既想比,又不敢比;既怕落后,又怕合作。
這種心態(tài),導(dǎo)致它在南亞越來越孤單,而中國卻越走越穩(wěn)。
發(fā)展這件事,不靠話語權(quán),而看誰拉到的“朋友圈”更多、干出來的東西更實在。
印度在喊話,中國在交卷。這就是國際落差。
你可能還記得,十幾年前,大家都說“印度是IT大國”“人口紅利巨大”“比中國更民主”。
可現(xiàn)在,連印度人自己都在說:“差距越來越大。”
不是因為中國宣傳得多,而是他們來中國看完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被騙了太久。
成都就已經(jīng)超出他們的想象了。更別提中國還有幾十座類似的城市。
張維為教授說得沒錯:“印度至少落后中國四十年。”
這不是驕傲,而是事實。
因為我們走的是高效治理路線,拼的是執(zhí)行力、組織力和系統(tǒng)性,不是嘴炮、口號和盲目自信。
印度瞧不起中國,那是因為它從沒真正看懂中國。
可一旦走進來、看清楚、對比后——它就說不出話來了。
參考資料
印度崛起還有多少障礙?可不只是“種姓”.中國青年網(wǎng).2020-09-10
印度記者:不用去京滬,在成都我就明白了中印差距.環(huán)球時報.2019-06-27
張維為:如果讓我評價印度和中國的現(xiàn)狀差距多少年…….底線思維.2020-09-10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