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碳索蘇鄉”鄉村振興實踐團隊深入盱眙縣黃花塘村,通過與黨支部書記深入座談、向村民開展問卷調研等活動,挖掘紅色資源中的低碳發展潛力,為鄉村振興探索“紅綠交融”的創新路徑。
一
藏在紅色地標里的低碳思考
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團隊成員駐足泛黃的歷史文獻與實物展品前,聆聽講解員講述新四軍將士艱苦奮斗的歲月。館內創新引入的“低碳導覽系統”引人注目——通過太陽能語音導覽設備、可降解材質展板,以及依托數字技術打造的“云展館”,在還原紅色歷史的同時降低能耗。團隊成員感慨:“紅色旅游不該停留在傳統參觀模式,紀念館用低碳技術讓歷史‘活起來’,也讓環保理念融入游客體驗?!?/p>
二
目睹產業園里的綠色實踐
在黃花塘“沁園春”產業園,智能灌溉系統,智能驅鳥器及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農業技術和設施令人眼前一亮。村干部介紹,這里依托紅色旅游客流,打造“紅色研學+低碳農耕”體驗項目:游客可參與光伏大棚蔬菜采摘,使用秸稈再生材料制作手工藝品,甚至通過“碳積分”兌換紅色文創產品。產業園采用智能灌溉系統和生物防治技術,年減少農藥使用量40%,配套建設的有機肥加工廠更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綠色肥料。同時帶動周邊200余戶村民就業。產業園與紀念館形成聯動——游客可參與“認領低碳農田”活動,將紅色旅游延伸為“體驗+消費”的低碳產業鏈?!凹t色旅游為低碳技術引流,低碳實踐又豐富了紅色旅游的體驗維度,這是雙向賦能的良性循環。”團隊成員感嘆道!
三
書記訪談解碼發展邏輯
“紅色是根,綠色是路。”黃花塘村一直秉持著“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綠色發展,實現金色夢想”的理念。而如今的黃花塘村,不僅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成為“低碳鄉村”示范典型。團隊成員與楊書記在訪談中提到從稻蝦綜合種養的“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技術到漁光、農光、林光互補光伏項目,就如何進行農村綠色資源建設,減污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團隊成員重點詢問污水綠色治理與排放技術難關、“碳積分”兌換制度引導村民增強低碳意識等問題,思考黃花塘村的綠色發展思路。通過與書記對話,團隊成員也了解到:“紅綠融合”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四
書記訪談解碼發展邏輯
為了更精準的把握黃花塘村“黨建紅+產業金+生態綠”三者結合情況,團隊精心制作了調查問卷,分發給村民填寫。黃花塘村從“國防訓練體驗式教育基地—新四軍軍部紀念館(新四軍文化園)—沁園春產業基地—黃花塘農產品展銷中心”的路線上延長紅色產業鏈,打響紅色品牌。團隊成員走訪當地村民,通過交流與探討了解到當地注重培育優良種植、堅持有機沃肥方式、實現秸稈還田、提倡病蟲害綠色防治。
此次黃花塘村暑期實踐,“碳索蘇鄉”團隊既從歷史中萃取到了低碳智慧,又在實踐中探索了融合路徑,用鏡頭定格村莊的勃勃生機。從革命老區到低碳樣板,黃花塘村用“紅綠交織”的發展密碼,既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新生,也為鄉村振興鋪就了一條“含綠量”與“含金量”并存的特色之路。未來,這片紅色沃土將吸引更多游客駐足——在感受革命歷史波瀾壯闊的同時,品嘗鄉村振興的“甜蜜果實”。這是青春實踐的期許,更是紅綠融合的時代回響。
學校:南京財經大學
文編:李雨軒
通訊員:劉雨桐
圖源:張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