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學校正式成立華南師范大學國優書院
統籌協調“國優計劃”研究生人才培養工作
系統推進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的精準培育
為服務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需求,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培養新路徑,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協同優勢,7月7日,華師成立華南師范大學國優書院。國優書院為學校研究生人才培養平臺,設在教師教育學部,統籌協調“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國優計劃”)研究生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
華師國優書院作為全國首個為實施“國優計劃”成立、采用書院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養平臺和非實體機構,將有助于創新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為學生提供集中化的專業發展指導、特色化的課程實踐安排、浸潤式的教育文化氛圍以及貫穿全程的學業支持服務。
以入選“國優計劃”試點高校為契機
學校充分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和理工學科特色
健全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
積極探索深化教師教育改革的新路徑
學校入選“國優計劃”試點高校
從2023年起,國家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選拔專業成績優秀且樂教適教的學生作為“國優計劃”研究生,在強化學科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系統學習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含參加教育實踐),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優秀教師。2024年7月,華南師范大學作為第二批試點高校成功入選“國優計劃”。
自2024年9月學校啟動“國優計劃”招錄工作以來,共錄取學科教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學與技術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及心理健康教育等8個專業領域的43名學生,其中本科推免生29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4人。
多校協同
聯合開設課程
互派教師授課
共享教育資源
豐富學生學習資源
“國優計劃”培養特色
華師“國優計劃”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和理工學科特色,強化“師范性”與“學術性”有機融合,充分調動校內外多學科優質資源,通過“主修+輔修”相結合的培養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和嚴格的管理與考核機制,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扎實的優秀教師。
開設特色課程
充分發揮華師教師教育學科優勢,開設教師教育模塊課程。這些課程涵蓋了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教育評價與測量等多個方面,旨在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教師教育知識體系,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學校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課程彰顯粵港澳特色。開設“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研究”等前沿講座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現狀、發展趨勢及政策差異,增強其區域教育認知。
多校協同開設“HPS教育和STEM教育專題”課程,進一步拓寬學生國際視野。學校積極與清華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系,與廈門大學共同開設“HPS教育和STEM教育專題”課程。讓學生不僅能夠接觸到國際先進的科學教育理念和內容,還能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和教師交流互動,拓寬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
每名研究生配備三名導師
“國優計劃”研究生采用三導師制。選擇優秀的學科專業導師作為“國優計劃”研究生的第一導師,同時配備具有豐富中小學教學法經驗的教育碩士導師和優秀的中小學校外兼職導師,共同指導學生整合學科知識,提升學科素養和科學教育素養,高質量協同完成教育實踐與學位論文指導。
多方聯合培養
探索與“雙一流”高校的聯合培養。2024年12月30日,學校與廈門大學簽訂了“國優計劃”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協議,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培養”的原則,在課程教學、學術交流、教育實踐等方面展開合作。目前,學校已接收73名廈門大學“國優計劃”研究生修讀教師教育類課程,并將在完成學業后取得華師教育碩士學位。
探索與優質基礎教育單位的聯合培養。華師已與廣州市教育局、珠海市教育局簽訂協議,共同聯合培養“國優計劃”研究生,為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提供優質校外導師資源,并積極推動研究生到中小學任教,為探索研究生訂單式培養的推進與落實提供政策支持及其他便利條件。
赴港澳教育實踐
“國優計劃”教育實踐包括校內實訓、教育見習、教學實習和教學研習,采用集中實踐和分段實踐相結合方式,依托學校教育碩士優質聯合培養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及境外基地進行。
華師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發展機遇,2024年10月與澳門培正中學、勞校中學、菜農子弟學校簽訂“國優計劃”研究生澳門實踐基地協議。11月19日,華師選送“國優計劃”研究生赴這三所中學進行為期10天的教育見習。這次實踐活動,進一步探索了“國優計劃”協同育人新模式,開辟粵澳教育合作新篇章。
繼澳門教育見習后,學校組織12名“國優計劃”研究生赴香港九龍工業學校、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等6所中小學開展教育見習活動,探索兩地基礎教育協同發展新路徑。在雙導師協同指導下,研究生與香港師生圍繞科學素養培育、家校協同機制、人工智能教育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剖析兩地教育共性與差異。活動首次實現內地“國優計劃”研究生赴港實踐,為粵港澳大灣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的未來卓越教師。
港澳教育見習
與廈門大學聯合培養
來聽聽他們的經歷
灣區融合,教育創新
見習啟航融合創新
作為首批“國優計劃”推免生,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2021 級本科生劉麗娜,在澳門菜農子弟學校的教育見習中收獲了全新的教學認知。
在澳門見習期間,劉麗娜深入當地課堂當中,發現在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并非獨立設科,而是被整合為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課程。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此外,令她感觸最深的是一堂高一學生的選修課。在這堂課上,學生們按小組依次分享了他們所調查的項目及調查結果。比如水果抑菌劑的預期實驗方案、雨水泵房和涵箱結構對于澳門水浸房情況的改善方案等,“我當時很震驚,他們的那些項目,如果換做是我我不一定能完成得這么好。”
劉麗娜也深刻感受到了澳門學校師生的包容與熱情。“老師都非常和藹可親,他們把學校的情況詳細告訴我們,也很愿意把他們的一些教學資料分享給我們。”同時,學校也鼓勵來校見習的老師們自由探索,在校園內自由參觀、旁聽其他課程,這種開放的態度讓她深受感動。
“教育的意義在于看見更多可能。”通過這次見習,劉麗娜認識到學科融合與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未來的教學中,她也將更多地嘗試跨學科課程設計,爭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基于自身興趣探索未知。
教融雙城灣區聞新
“這一次香港之行,我見聞、學習到非常多內容,感受到未來教育的脈搏,也更加期待灣區教育的合奏共鳴。”數學科學學院數學專業2024級研究生程書琪這樣總結她的香港教育見習之旅。
作為首次赴港見習的學生,程書琪與同學們走訪了九龍工業學校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她此行的目標是聚焦于學習香港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參與教研活動,感受教育文化,并致力于成果轉化。程書琪用“重應用,強融合”概括她對香港教育的整體感受。她觀察到,九龍工業學校格外重視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如設立“設計科技工廠”讓學生將創意落地;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則在STEAM教育與跨學科融合中創新探索,“學玩融合,學科融合”。令程書琪印象最深的是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的STEAM匯報,“真的太精彩了...我感覺所有孩子們都是有藝術細胞的小科學家”。
面對溝通中的粵語難關,程書琪特別感謝香港師生的努力,“主要是靠香港學校的老師同學們努力說普通話來溝通”。在九龍工業學校見習交流時,一位普通話流利的數學老師擔任起了翻譯,“介紹的老師說一段之后,我們齊齊轉頭看向翻譯老師...交流氛圍很輕松,困難也解決了”。談及收獲,程書琪表示,“這次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讓我們能夠擴寬視野,去體會香港和內地教育的異同”。
雙軌教學助力跨界成長
廈門大學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黃俊杰也借著攻讀“國優計劃”雙學位的機會,去到了香港見習。在廈門大學與華南師范大學聯合培養項目中,他正經歷著從實驗室到講臺的跨界蛻變。
據黃俊杰介紹,華南師范大學以其深厚的學科教育積淀與廈門大學化學教育成為完美互補,“這是強強聯合的培養模式,”黃俊杰認為,“既能依托廈大化學的專業深度,又能汲取華師的教育學養分。”
這一次香港教育見習活動讓黃俊杰深刻感受到華師師生的專業熱忱。“當面對香港獨特的教育生態時,華師團隊的其他老師們都展現出很高的探索激情,從教育方法到教學環境,每場討論都非常深刻。”
經過課程中的高頻“說課”訓練,黃俊杰表示,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得到了躍升。“從前備課只關注單節課的重難點,現在學會了將知識點置于整個化學思維體系中定位。”這種全局觀直接提升了備課質量,幫助他快速進入教師角色。“就像突然看清了教學地圖的全貌,知道每堂課在知識脈絡中的坐標。”
未來,黃俊杰計劃繼續深耕化學教育,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化學教師。黃俊杰的成長探索也是新一代教育者培養模式的探索,當學科深度與教育實踐在學子身上交融,他們的成長路徑正變得更加開闊而堅實。
未來
學校將按“國優書院”的書院制管理模式
系統落實特色培養環節
不斷提高“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質量
為國家和地方基礎教育事業
貢獻華師智慧和力量
可選購最新華師文創
華南師范大學文創商店
來源丨研究生院 教師教育學部
采寫丨胡靜雯 陳燕敏 劉樂兒
攝影 | 趙焱 農麗蓉
圖片丨研究生院、教師教育學部、受訪者供圖
執行編輯丨嚴楨楨 易悠揚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