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 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炎炎夏日,蟬鳴聲聲。正值高校暑期社會實踐季,安徽藝術職業學院一支名為“非遺煥彩,老匠賦能”的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不畏酷暑,走進皖南山區黃山市黃山區焦村鎮,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尋燈之旅”。他們的目標是探訪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郭村魚燈的古法制作技藝,挖掘其在新時代的生命力,探索非遺的創新傳承之路。
在焦村鎮郭村,服務隊的同學們一頭扎進當地魚燈制作工坊。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海玲向學生們娓娓道來魚燈的千年歷史與文化內涵。在悶熱的工坊里,李老師深情回憶年少時跟隨長輩在同樣炎熱的夏季里制作魚燈的場景,她強調:“魚燈不單是節日里照亮夜空的裝飾,更是我們祖輩智慧與情感的載體,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符號?!蓖瑢W們屏息凝神,認真記錄著從選材(必須選用2-3年生、韌性十足的老竹)開始,到破竹成篾、去毛邊,再到精細扎制魚頭、魚身、魚尾骨架的每一道繁復工序,親身感受到傳統手藝在指尖流淌的溫度與汗水背后的匠心。
親身體驗,感受“匠心”熱度。
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同學們紛紛動手嘗試。削篾的力道、骨架扎制的平衡、圖案繪制的細致,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汗水浸濕了衣衫,但大家熱情不減,沉浸式體驗著這份穿越千年的技藝魅力與制作的不易,為這份在夏日里堅守的匠心所深深打動。
“數字”破局,點燃傳承新光。
如何讓承載厚重歷史的郭村魚燈突破地域與時空的藩籬,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在熱烈的暑期實踐討論會上,年輕學子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大家一致認為,在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是讓傳統非遺“活起來”、“火起來”的重要契機。郭村魚燈獨特的造型美感、精湛的工藝過程、深厚的文化故事,完全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創意設計等方式,觸達更廣泛的年輕群體,實現文化價值的時代綻放。
據悉,這支充滿活力的志愿服務隊將在郭村扎根一段時間。在這個盛夏時節,他們將利用所學專業,用鏡頭記錄下魚燈制作的點滴、傳承人的故事以及魚燈背后的文化脈絡,創作系列短視頻、圖文報道,并積極策劃線上推廣方案。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傳承千年的“水中精靈”在數字世界里游弋,吸引更多人關注、了解和熱愛徽州優秀傳統文化,為非遺的可持續傳承貢獻青春力量。這萬點“新光”,正由一群年輕人在這個夏天,于黃山腳下悄然燃起。
本次項目由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微傳播語境下徽州文化影像傳播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52825)和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安徽農村“三微”影像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52826)共同支持。(通訊員 王亦男、張慧、牛龍、戴震、朱宇嬌、李雨文、張海航 、王兆碩、殷雨辰、劉旭 記者 劉職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