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值錢,還是美元值錢?
這本來不是個問題,匯率放在那里,不知道爭論的意義是什么?1979年,1美元可以兌換1.4962元人民幣,人民幣真的很值錢; 2025年6月8日,1美元可以兌換7.1942元人民幣,這是一個幾十年周期有歷史見證,人民幣并非一直在升值,這意味著如果這幾十年錢沒有存在中國銀行,而是買了美債,即便零利率,也差了380%。
雖然如此,國內學者還是陷入“逆火效應”,越貶值越要給信念添上一把火,其中一個影響很大的說法就是平價購買力。
平價購買力如果是評價一國經濟的平衡很有價值,比如中國居民收入要比美國低很多,不能因此得出中國經濟崩潰的結論,因為美元匯率定義不了人民幣在中國國內的平價購買力,但是,要用平價購買力定義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匯率”,也很荒唐,因為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也同樣定義不了全球石油的人民幣價格,總要按美元匯率計價,這是貨幣的國際信用決定的。
平價購買力指的是在購買同一商品時,不同貨幣的指數,從而避免匯率計算引起的誤差,比如,權威的世界銀行數據,人民幣在國內購買力平價轉換因子為4.19,即在美國用1美元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在中國要花4.19人民幣。但這不等于1:7.1942的匯率是低估了人民幣價值,匯率是國際市場的產物,平價購買力是國內自身的平衡杠桿,反應的是生活成本,而匯率代表著國際市場的信用,二者有關聯但說到底是兩回事。
為什么說用平價購買力計算方式定義實際匯率有盲點?
首先是統計,理論上不太可能在同一條件下完全統計,中國面包500克通常在10-15元人民幣,美國按人民幣計約26元,中國便宜美國貴;牛肉又反過來了,中國貴美國便宜。商品是進口的,還是本地的; 高科技產品與日用商品,各國的商品偏好是什么,中國偏好茅臺,美國偏好雞尾酒,都不是簡單的一個平價購買力能說明所謂的“真實價值”。市場是動態的,供求是動態的、貨幣價值也是動態的,如果能夠完全統計,平價購買力就是上帝,而實際上它最多是一種參照工具,從方法論上說,與股市的MACD指標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其次,平價購買力高不都是正向評價,中國平價購買力高,恰好說明在同等的人均GDP條件下,勞動力成本太低了,決定了生活性商品價格比美國低,它的叛逆性數據是國際性流通商品如進口汽車、奢侈品會高于美國,在分享國際市場的商品消費時,是一個劣勢市場,并構成了貿易長期順差的一個重要方面。
中美長達41年巨大的貿易逆差,并不是中國有什么陰謀,它恰好是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居民收入低,平價購買力高在國際貿易中的反映。中國有九億低收入群體,生活成本當然低,這證明不了人民幣更值錢,但足以證明中國的勞動力不那么值錢。
也正因為生活成本低,而中國人民又無比勤勞,從而引起了產能過剩余,徹底擠壓了企業利潤,2023年私企總利潤23437億元,2023年全國私人企業5300萬家,平攤一下是什么概念?企業要活下來,進行價格競爭,平價購買力想低也低不了,平價購買力高的背后,要追問的是人,勞動力商品是否值錢?
最后還是要回到匯率,如果打開外匯管制,全球貨幣可以自由兌換了,那時才是考驗人民幣真實價值的明斯基時刻,平價購買力擋不住自由兌換將引起的金融海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