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在青島大學校園內引發廣泛關注。7月5日下午,該校一名宿管大爺在值班期間因高溫中暑暈倒,經緊急送醫搶救無效不幸離世。這一悲劇事件將高校宿舍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也引發了社會對高溫天氣下特殊群體勞動保障的深刻反思。
據校方通報,事發當天青島市區氣溫高達36℃,體感溫度超過40℃。這位60歲的宿管人員在巡查宿舍樓時突感不適倒地,學生發現后立即撥打120,但送醫后仍因熱射病導致多器官衰竭去世。現場學生描述,宿舍樓內通風條件極差,樓道如同蒸籠,"墻上掛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38℃"。更令人揪心的是,有學生透露這已是本周第三起因高溫引發的急救事件,前兩起均為學生中暑。
記者調查發現,青島大學多個校區的學生宿舍至今未安裝空調。在持續高溫天氣下,學生們不得不采取各種方式降溫:有的在走廊打地鋪,有的每天沖涼五六次,更多人選擇去圖書館、商場"蹭空調"到深夜才回宿舍。一位大三學生展示的手機截圖顯示,其宿舍微信群聊中最常出現的詞是"熱醒"和"失眠"。醫學院的王同學告訴記者:"我們實驗室的小白鼠都有恒溫箱,但學生宿舍連基本降溫設備都沒有。"
事實上,這并非個例。公開資料顯示,山東省高校宿舍空調安裝率不足30%,青島地區因氣候相對溫和,多數高校仍保持"電扇+開窗"的傳統降溫模式。但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2022年青島高溫天數創下歷史紀錄,今年入夏以來已發布三次橙色預警。氣象專家指出,受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宿舍這類人員密集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實際溫度往往比氣象預報高出3-5℃。
事件發生后,青島大學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為宿舍樓配備冰塊、發放藿香正氣水等防暑物資。但學生自發組織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措施"治標不治本"。學生們在社交平臺發起#空調救命#話題,閱讀量迅速突破百萬。有網友曬出對比圖:同城的中國海洋大學去年已實現宿舍空調全覆蓋,而相距僅3公里的青島大學卻仍在"望梅止渴"。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后勤保障體系。據了解,該校宿管人員多為勞務派遣制,工作環境惡劣卻缺乏相應保障。去世的宿管大爺每月工資僅2800元,而網傳其被拖欠工資長達八個月之久,值班室連電扇都是自備的。勞動法專家指出,用人單位未提供防暑降溫條件涉嫌違反《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高溫時段應調整戶外工作者作息時間,但實際執行中往往流于形式。
這場悲劇折射出的矛盾遠不止于硬件設施。教育投入分配不均、應急預案缺失、特殊崗位勞動保護不足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對比南方高校普遍安裝空調的情況,北方高校的應對明顯滯后。有家長算了一筆賬:按現行收費標準,安裝空調均攤到四年學制,每人每年不過多支出200元左右,"難道學生的健康不值這個價?"
值得關注的是,事件發酵后已有企業表示愿捐贈空調設備。但基建改造涉及電路擴容、安裝維護等系統工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目前校方已召開專題會議,承諾將宿舍空調安裝納入暑期改造計劃。山東省教育廳也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高校排查防暑降溫隱患。
這場本可避免的悲劇給我們敲響警鐘。當極端天氣成為新常態,高校管理思維必須與時俱進。安裝空調不只是改善生活條件的民生工程,更是關乎生命安全的基礎保障。在追求"雙一流"建設的同時,或許我們更該思考:什么是教育最根本的溫度?那位倒在崗位上的宿管大爺,用生命為這個問題寫下了最沉重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