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學習苦哈哈們,你們好哇!你們有沒有過深夜失眠,兩眼瞪得像銅鈴的時候呢?
深夜的臺燈下,總有雙眼睛在黑暗中賊亮。凌晨兩點啦,小林死死盯著數學卷子上的紅叉,手指頭還不自覺地摳著橡皮屑。窗外的蟬鳴啊,就像根細針,不停地往太陽穴上扎。這可不是他頭一回失眠咯,自從月考成績下滑,那床鋪就跟陌生的“異鄉”似的。
焦慮就像一串隱形的鑰匙,專挑夜深人靜的時候去轉動鎖孔。高中生失眠啊,一般都從某個具體時刻開始。可能是班主任遞來的成績單,也可能是好友突然冷落的對話框。但真正把失眠大門撬開的,是那些一直在腦袋里轉圈圈的疑問,啥“要是高考失敗咋辦”“為啥別人都能輕松應對”,這些疑問就像藤蔓,把本該用來睡覺的時光纏得死死的。
大腦一到深夜就開啟“超頻模式”,能把白天的瑣事變成3D電影。身體躺下了,思維卻開始撒丫子狂奔。小美會翻來覆去算選科組合的利弊,小張則不斷在腦子里回放和同學吵架的對話。心理學家發現,焦慮的人的大腦就像被按下“回放鍵”的錄像機,能把現實壓力變成超現實的災難場景。這思維反芻啊,讓床單上的褶皺都成了焦慮的具體模樣。
咱對抗失眠有三把鑰匙,分別是給思維做減法,給身體找出口,給未來留縫隙。
第一把鑰匙是“五分鐘法則”。焦慮一來,先用手機把所有念頭都錄下來,聽到最后自己都能笑出聲,那些“世界末日”的預言,一錄音回放就露餡啦。
第二把鑰匙是感官急救包。準備點薄荷精油、冰毛巾、ASMR雨聲,用五感刺激打斷焦慮循環。有個學生說:“把臉埋進冰毛巾的那一刻,就像從暴風雨里跳進了泳池。”
第三把鑰匙是建立“焦慮時間銀行”。每天固定15分鐘專門想煩惱,其他時間焦慮可以“存起來”,但得等到指定時間才能“取出來”。這種儀式感能讓大腦學會延遲滿足。
當失眠成了家常便飯,或許咱們得重新定義“休息”啦。有個失眠三年的高中生在咨詢日記里寫:“我一直以為休息就是閉著眼睛,后來才發現,給大腦裝個‘暫停鍵’更重要。”他開始在凌晨三點畫星空圖,用丙烯顏料把焦慮都潑到畫布上。三個月后,他的調色盤里出現了漸變的藍色,那可是他頭一回在黎明前看到天光。
失眠可不是懲罰,是身體在敲求救的摩斯密碼。每個輾轉反側的夜晚,都是重新認識自己的好機會。當咱們不跟失眠對著干,而是去理解那些清醒的時刻,說不定會發現:床頭那盞一直亮著的燈,照亮的可不只是習題,還有正在成長蛻變的自己!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