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霸道總裁,哪有撿垃圾快樂!”
這位 985 高校畢業生不走尋常路,放著好工作不要,偏穿得破破爛爛撿垃圾。
過期方便面當飯、剩奶茶照喝,甚至花一千塊租房子專門囤垃圾,被罵 “神經病”。
可誰能想到,他 8 年撿了 1.2 萬平方米垃圾,靠這事兒買下 4 套房,輕松實現財富自由。
撿垃圾真能賺這么多?
從山西小城到舊物人生
1995 年,武楷斯出生在山西一座普通小城,父母都是工薪階層。
因父親工作調動頻繁,全家七八年搬了十幾次家。
為了方便遷徙,家里家具幾乎全是二手貨。
彈簧外露的舊沙發、雪花滿屏的老電視、邊角磨得發亮的木桌。
這些 “別人剩下的東西”,卻成了武楷斯童年的獨特記憶 。
他總愛趴在斑駁的木桌上,盯著抽屜縫隙里殘留的鉛筆字發呆,想象前主人用它寫過什么。
躺在二手床上,摸著床頭雕刻的花紋,猜測這張床曾見證過多少故事。
頻繁搬家讓他,對 “物品的流動性” 格外敏感。
一件家具在不同家庭間流轉,承載著不同的生活痕跡,卻始終煥發著生命力。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他心里埋下了對舊物的特殊情感。
2013 年,武楷斯以優異成績考入華南理工大學法學系。
這個從小與舊物為伴的北方男孩,在廣州這座充滿煙火氣的城市里,找到了新的 “寶藏”—— 大學周邊的舊貨市場。
課余時間,他穿梭于城中村的二手攤。
用不多的生活費淘回舊相機、老地圖、帶語錄的搪瓷杯,宿舍成了微型 “古董店”。
大三那年,他提前修完學分,在學生會擔任主席的同時,悄悄策劃著一場改變人生的旅程。
2015 年暑假,他帶著 1 萬元人民幣踏上美國窮游之路。
睡過波士頓街頭的舊沙發,在紐約跳蚤市場用 5 美元淘到 1970 年代的牛皮筆記本。
在舊金山唐人街的舊貨店,聽店主講述每件瓷器背后的華人移民史。
這段經歷讓他徹底沉淪于舊物的魅力:“當我在波士頓垃圾桶里撿到一本被雨水泡過的《瓦爾登湖》,書頁間夾著 1998 年的電影票根,突然覺得自己觸碰到了某個陌生人的靈魂碎片。”
回國后,這個即將畢業的法學學霸做了個大膽決定:放棄律所實習機會,扎根廣州舊物市場。
父母難以理解:“供你讀 985 大學,不是讓你去撿垃圾的。”
但武楷斯知道,那些被丟棄的舊沙發、泛黃的老照片、按鍵磨損的舊收音機,才是他真正想守護的 “寶藏”。
從山西小城的二手家具,到橫跨太平洋的跳蚤市場,命運早已在他童年的遷徙中埋下伏筆。
這個總在 “告別” 舊物的男孩,最終選擇用一生與舊物 “重逢”。
當別人在寫字樓里計算著 KPI,他卻在垃圾桶旁蹲下身,輕輕拂去舊相框上的灰塵,讓時光的碎片重新發出微光。
一場改變人生的 “舊貨啟蒙”
2015 年,大三的武楷斯攥著攢了半年的 1 萬元人民幣,做了個大膽決定:一個人去美國窮游。
買完最便宜的單程機票后,他兜里只剩 8000 元。
卻硬是用 60 天時間,橫跨美國 11 個州,從東海岸的波士頓走到西海岸的舊金山。
為了省錢,他住過 10 美元一晚的青年旅社大通鋪。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草坪上裹著睡袋過夜,靠超市臨期打折面包充饑。
但這些苦在他眼里都不算什么,直到某天逛到紐約布魯克林的跳蚤市場,他徹底挪不動腳。
占地幾個街區的市場里,陳列著 19 世紀的鑄鐵臺燈、二戰時期的軍用水壺、泛黃的黑膠唱片,甚至還有中國明清時期的瓷碗。
最讓他震撼的是一套標價 20 美元的錫制茶具,壺身刻著纏枝蓮紋。
攤主說這是從唐人街舊宅里收來的 “中國老物件”。
回國后,這套茶具成了他的 “心魔”。
他開始瘋狂搜索廣州的舊貨市場,凌晨三點蹲守 “天光墟”(廣州鬼市)。
在彌漫著霉味的舊物堆里,他第一次淘到 “寶藏”:
一套幾乎全新的錫制茶具,花紋竟與紐約跳蚤市場的那套驚人相似。
磨破嘴皮子用 150 元買下后,他顫抖著在網上查到同款市場價 ——6500 元。
這筆近 43 倍差價的交易,讓他渾身起雞皮疙瘩:
“原來舊物里藏著這么大的世界,每一件都可能是被遺忘的寶貝。”
從那以后,他成了鬼市的常客。
別人眼里的 “破銅爛鐵”,在他眼中都是待發掘的璞玉。
50 元收的舊相機修好后賣了 800 元,20 元撿的老地圖被復古風咖啡館高價買走。
甚至從垃圾桶里搶救出的破損皮影戲道具,修復后成了博物館的展品。
這些 “意外之喜” 讓他徹底明白:舊物不是垃圾,而是被時光折疊的財富,關鍵看你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
這段窮游經歷,與其說是一場旅行,不如說是一次命運的啟示。
當同齡人在考雅思、投實習簡歷時,武楷斯蹲在廣州城中村的舊貨攤前,用放大鏡仔細辨別老家具的雕花。
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撿起的,不僅是一件件舊物,更是一條與主流人生截然不同的、閃著微光的路。
在垃圾桶里活出自由
2016 年畢業季,當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的同學們忙著投遞律所簡歷時。
武楷斯卻做了個驚掉眾人下巴的決定 ——我要靠撿垃圾為生。
得知消息的父母差點氣暈:“供你上 985 就是為了撿破爛?”
朋友也輪番勸他:“別糟蹋了名校文憑!”
但這個山西小伙兒鐵了心,當晚就騎著破單車扎進廣州的夜色里,直奔富人區的垃圾桶。
對他來說,這些垃圾桶不是異味源,而是藏著寶貝的 “礦場”。
剛拆封的名牌襯衫、沒過期的速食便當、甚至包裝完好的護膚品,都是他的 “戰利品”。
別人扔的是垃圾,他撿的是商機。
拆遷樓里扛回的舊電扇擦干凈能賣 200 元,垃圾桶里撿的老手機修好后掛上網賣 800 元。
最夸張的一次,他從高檔小區撿到整套未拆封的樂高限量版,轉手賣出 3000 元高價。
東西多到塞滿宿舍后,他花 1000 元租下小倉庫,看著滿屋子 “破爛”,突然意識到:
舊物不該躺在垃圾堆里,而該遇見懂它們的人。
2016 年底,他在廣州城中村租下 30 平米小店,取名 “永續舊物”。
開業第一天就擠滿了人:有人捧著泛黃的舊課本掉眼淚,有人指著老搪瓷杯說 “這是我奶奶同款”。
更多人好奇這個 95 后學霸,怎么把垃圾變成了 “時光博物館”。
他給每個舊物都貼上 “前世今生”:1980 年代的上海雪花膏空瓶,曾見證過弄堂里的少女梳妝;
缺了一角的象棋盤,可能藏著老茶館里的楚漢之爭。
生意火了,愛情也來了。
女朋友是店里常客,第一次見面就幫他修復了一臺 1950 年代的舊收音機。
兩人騎著電動車穿梭在廣州街頭,白天在店里打理舊物,晚上蹲在垃圾桶旁 “尋寶”。
從 30 平米小店到 1200 平米倉庫,從月入 3000 到年入百萬,他們用五年時間,把 “撿垃圾” 做成了浪漫事業。
如今的武楷斯,在廣州擁有四套房產,其中兩套改造成舊物展覽館。
央視三次請他上節目,他卻穿著撿來的舊衛衣說:“我不是在撿垃圾,是在撿回被扔掉的時光。”
他用賺來的錢辦舊物捐贈活動,給流浪漢送去過冬衣物,還在店里設立 “免費交換區”,讓舊物繼續流動。
有人問他:“撿垃圾丟人嗎?”
他指指身上的 Vintage 夾克:“這是在鬼市花 50 元撿的,版型比新款還好。”
在他眼里,物質的價值從不由價格定義 。
就像他最珍愛的那件展品:一個布滿劃痕的鐵皮餅干盒,里面裝著 1990 年代的糧票和情書。
“這比任何奢侈品都珍貴,因為它裝著一個普通人的青春。”
從被罵 “神經病” 到成為 “舊物拯救者”,武楷斯用行動證明:
當別人在寫字樓里困于 KPI 時,總有人能在垃圾桶里找到自由的形狀。
他踩過的每一個井蓋,翻過的每一個垃圾桶,都在書寫著另一種成功學。
不是賺最多的錢,而是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環游中國收 “破爛”
店鋪穩定后,武楷斯做了個浪漫決定:
開著改裝面包車,載著女友環游中國,“順路收遍全國的舊物”。
這輛貼滿復古貼紙的面包車,成了流動的 “時光收集站”。
在西安城墻根收下老陜的搪瓷缸,在麗江古鎮收走納西族的舊織布機,在東北澡堂子旁撿回生銹的鐵澡盆。
每到一個城市,他就鉆進當地舊貨市場。
聽攤主講 “破爛” 背后的故事,夜里就睡在車頂帳篷里,看星空與舊物同框。
網上走紅后,爭議如潮水般涌來。
有人點贊他 “活成理想中的樣子”,也有人罵他 “浪費高等教育資源”。
“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最后還是靠撿垃圾為生。”
面對質疑,武楷斯只是笑笑:
“如果讀書的意義是讓我必須走別人規定的路,那才是真的白讀了。”
在他看來,大學教會他的不是 “找個鐵飯碗”,而是 “獨立選擇的勇氣”。
就像他在華南理工課堂上學到的法理精神,本質是對多元價值的尊重。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常困于 “模板焦慮”:30 歲前必須買房、35 歲前必須晉升、40 歲前必須財務自由。
但武楷斯的人生軌跡,打破了這種線性邏輯。
他從法學學霸到 “撿垃圾” 創業者,從月薪三千到年入百萬。
從被父母拉黑到央視專訪,每一步都走得離經叛道,卻又無比堅定。
“迷茫的人總在等風來,而我早就踩上單車出發了。”
他說這話時,手里正把玩著剛從拉薩收來的轉經筒,銅面上的包漿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
武楷斯的故事撕開了一個現實缺口:當社會用單一標準丈量成功時,總有人選擇用熱愛重構人生坐標系。
他的舊物店里,最貴的展品不是高價回收的古董,而是一個泛黃的筆記本。
里面記著某個中學生的數學錯題、初戀日記和大學錄取通知書。
“這才是最珍貴的舊物,因為它記錄著‘成為自己’的過程。”
如今,他的環游中國之旅仍在繼續。
面包車后備箱里,舊物越堆越高,而關于 “人生意義” 的答案,也越來越清晰:
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 “正確”,而是在自己選擇的路上,把每一步都走成風景。
畢竟,這個世界上最酷的事,莫過于用熱愛抵過歲月漫長,讓 “不被定義” 的人生,閃閃發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