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邯鄲,是完成老爸的心愿,我上學的時候說了一句“邯鄲學步”,他記住了,就想去看看,再嘗嘗邯鄲的驢肉火燒,是不是真比老家的燒餅夾菜還帶勁。
從邯鄲站走出來,感覺像回了10年前:廣場上有人看著拿行李的就上前 “峰峰,武安,磁縣,走不走?”。
打車去酒店路上,我就發現這兒好多 “老頭樂”! 就是那種帶篷的小三輪電動車,紅的藍的綠的,慢悠悠地在機動車道上晃。兒子扒著車窗數:“一輛、兩輛…… ”
更絕的是街邊墻!邯鄲的墻,都是 “成語”! 車子拐個彎,“胡服騎射” 四個大字刷在墻上;再走一段,“黃粱美夢” 配著個小故事畫;連公交站牌旁邊都寫著 “負荊請罪”。
老爸像個小孩兒一樣,一路念:“邯鄲學步!圍魏救趙!邯鄲是把成語當門神貼了?”
來邯鄲,必須吃 “驢肉火燒”!找了家老字號,門臉不大,人擠人。一進門,肉香混著剛出爐火燒的焦香,師傅案板前剁肉的架勢,能看出人生豪邁。
一大碗驢雜湯,配倆剛出爐、鼓囊囊的圓火燒。學著本地人,把火燒掰開,塞進剁得細碎的、帶著晶瑩凍子的驢肉。一口下去!火燒外酥里軟,帶著麥香;驢肉咸香軟糯,入口即化,那層凍子 “滋” 一下在嘴里化開,太鮮了!
老家的燒餅講究個 “脆” 和 “夾萬物”,邯鄲的驢火,精髓全在那口 “驢” 上,香得霸道又純粹。
老婆邊吃邊點頭:“比網上買的真空包裝強一百倍!這肉,真材實料!” 老媽卻盯著那碗奶白色的驢雜湯犯嘀咕:“這湯看著濃,咋沒啥咸淡味?”
旁邊桌大爺聽見了,樂呵呵插話:“咱邯鄲驢火湯,喝的就是個原汁原味,‘熬’出來的鮮!加鹽?那叫糟蹋東西!” 老媽試著喝了一口,咂摸咂摸:“嗯… 是鮮!”
吃飽喝足出去溜達。邯鄲的夜,屬于公園和廣場。 叢臺公園門口,那陣仗!廣場舞方陣好幾個,音響放著火爆的音樂,大爺大媽跳得那叫一個投入;還有扯著嗓子唱河北梆子的,調門高亢得直沖云霄。
我們一家子沿著滏陽河邊散步,河水不算特別清,但兩岸燈火映著,涼風習習,舒服。
第二天逛景點。邯鄲的古跡,有種 “鑲” 在城里的感覺。 去學步橋,想象當年燕國少年怎么在這兒扭了腳,結果橋邊就是個熱鬧的菜市場,大爺大媽拎著菜籃子過橋,毫無違和。
黃粱夢呂仙祠,香火挺旺,但旁邊小攤賣著 “黃粱美夢” 的文創燒餅(真能吃!),游客和本地祈福的人混在一起。
最震撼是響堂山石窟,山體上直接鑿出大佛!
回車馬巷(回車巷),窄窄一條仿古街,講藺相如回車避讓廉頗的故事。
巷口幾個老爺子坐著馬扎噴空,一口地道的邯鄲話,我豎著耳朵聽半天,就聽懂一句 “那誰家小子…”,其他全跟聽天書似的。
邯鄲人說話調兒拐得厲害,感覺跟林州有點像。
待了4天,老爸老媽直說這趟來得值,邯鄲人實在,古跡看得過癮,就是成語太多,腦子有點不夠用。
回家的高鐵上,我心里有三個疑問,真想找邯鄲老鄉說道說道:
疑問一:“老頭樂” 為啥能成邯鄲 “主流坐騎”?
疑問二:邯鄲的驢肉,憑啥能 “香” 得這么霸道統一?
疑問三:成語典故咋就 “長” 進邯鄲人日常里了? 墻上是成語,地名帶典故(回車巷、學步橋),連賣燒餅的都懂 “黃粱美夢”。
邯鄲這地方,跟河南雖然離得近,但那股子浸透了成語味兒的古風,慢悠悠的老頭樂,還有香到骨子里的驢肉,真真是獨一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