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餐桌上的優質蛋白來源,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牛肉,因為牛肉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備受食客的青睞。牛肉中富含人體多種必需的氨基酸、易于吸收的鐵元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是強健體魄、補充能量的理想選擇。而且牛肉沒有過重的膻味,口感鮮美,容易烹飪的特點,成了受歡迎的關鍵點。而今年,牛肉價格大幅回落,往年動輒四五十元一斤的牛肉,如今各部位均價普遍降至30元以內,引得人們紛紛爭相購買。
市面上所售賣的牛肉,一般分為兩種,主要是以白膘和黃膘兩個種類,這兩個種類,在食客購買的時候,商家也是夸得天花亂墜,黃膘牛肉被冠以“肉香濃郁”、“營養更佳”的美名;而白膘牛肉則主打“肉質細嫩”、“健康低脂”。那么,真是如此嗎?我們面對這兩種不同脂肪色澤的牛肉,到底該如何選擇?其實兩者之間的區別有點大,建議弄懂再買不吃虧。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它們背后的不同之處。
1、牛肉的顏色代表品質的不同
要區分牛肉的品質好不好,脂肪顏色占一個重要指標。在我國現行的牛肉分級標準中,將脂肪顏色作為評定依據之一。通常,純白或乳白色的脂肪被認定為最高品質,代表優質牛肉的特征,而黃色脂肪則普遍被視為較低等級的標志。
值得注意的是,黃膘牛肉內部也有細分:非常淺淡的黃色品質相對較好,隨著脂肪顏色加深至明顯黃色、深黃,乃至橘黃色,其品質則依次遞減,橘橙色脂肪通常意味著品質最差。因此,選購黃膘牛肉時,應優先選擇脂肪色澤極其淺淡、近乎米白的部位,這才是好品質的表現。
2、 飼養方式不同,肉質不相同
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在于牛在成長過程中吃的東西不同,導致肉質不相同。
黃膘牛肉之所以膘肉呈現黃色,主要是吃的是牧草,牧草中富含胡蘿卜素等色素成分,隨著時間的沉淀,色素會沉積在脂肪中,最終顯示黃色膘油,因此,典型的優質黃膘牛肉,必然是經歷了漫長牧草飼養,而且生長周期往往超過3年。
白膘牛肉的膘肉和黃膘牛肉不同,主要是吃五谷雜糧飼料形成的膘色,因為五谷雜糧中缺乏牧草所含的天然色素,且飼養過程經過科學配比和精準控制,最終形成均勻潔白的脂肪。而吃五谷雜糧長大的牛,往往生長周期短,1年左右就可以出欄,這種牛肉的肉質細嫩、脂肪分布均勻。
3、兩者牛肉的口感和烹飪方式不同
黃膘牛肉因生長周期長且運動量相對較大,肉質通常更為精瘦緊實,牛肉本身的風味醇厚濃郁,其肌肉纖維較強韌,最適合采用慢燉、燜燒、鹵制等,需要長時間加熱的烹飪方式,讓肉質充分軟化,釋放深層風味。
白膘牛肉,因生長周期短,飼料經過專業配比,育肥快,使得肌肉間沉積了豐富的雪花脂肪,因此肉質鮮嫩,油脂香氣更突出。適合煎、烤、炒、涮等快速高溫的烹飪方式。
因此得出結論,如果喜歡吃有嚼勁的口感,需要用來燉肉,建議選擇脂肪色淺淡的優質黃膘牛肉。如果喜歡吃,口感鮮嫩,鮮美多汁烹飪時間短的牛肉,建議選擇白膘牛肉。不過要提醒大家,黃膘牛肉,對于脂肪呈現深黃色或橘橙色的牛肉,品質通常較差,不建議選擇。
以上就是為大家分享的兩者之間的區別,看完大家在購買的時候是不是心里有了答案了,讓你一眼就能發現自己想要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