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于 #眾說百千萬
天未破曉,廣州增城區仙村鎮基崗村的仙進奉生產基地內,荔農們兩兩一組,忙著采摘荔枝。他們手中的鉤子輕輕一鉤、手腕巧妙一撥、指尖利落一摘,一串串飽滿緋紅的果實墜入筐中。
“北京大、上海富,不如我們家里三顆荔枝樹。”談起仙進奉荔枝,基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仙村鎮荔枝協會會長陳浩潮難掩自豪
作為“荔枝皇后”仙進奉的起源地,基崗村見證了這個優質品種從村里的兩棵百年母樹走向全國七省市區、形成超30萬畝種植規模的傳奇歷程。近年來,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東風,基崗村“兩委”通過推動規模化種植、打響仙進奉品牌等方式,帶領農戶蹚出一條富民興村的甜蜜道路。如今,基崗村建成超萬畝荔枝產業園,年產值突破1億元。
仙進奉起源于增城仙村鎮基崗村,是荔枝中的高端品種。林伊晴 攝
“以前村里可不是這樣。”陳浩潮感慨。作為歷史悠久的“荔枝村”,過去基崗村每家每戶僅有一畝三分地,大規模種植的農場老板更是鳳毛麟角,傳統的管理方式對于散戶而言難以奏效,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為了形成發展合力,陳浩潮組織成立仙進奉專業合作社,將村里種荔枝的老農和年輕人凝聚在一起。村干部帶頭為村民提供技術支持,將經濟效益低的品種改造成仙進奉,并進行統一的管理、培訓、包裝、銷售、推廣。近十年來,基崗村仙進奉的田頭收購價基本不低于35元/斤,最高賣到120-150元/斤。
一筐筐仙進奉荔枝從果園運到冷庫,經過包裝后即送上冷鏈車
“現在我們仙進奉在全國賣得越來越好,都是這幾年一個一個活動跑下來的。”陳浩潮回憶道,他們曾花13天時間,開著貨車把掛著鮮果的荔枝樹運到北京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美食交流大會”,途經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等地多個城市。“我們一站一站地宣傳推介,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仙進奉。”
看到村里的荔枝賣得越來越好,“80后”村民吳柳紅決定回家發展。“剛回來的時候什么都不懂,從合作社買了樹苗后,有不懂的地方就隨時在微信群里問。現在訂單多到自家荔枝不夠賣,還得去朋友家收購。算下來,年收入提高了二三十萬。”
基崗村村民吳柳紅正忙著將當天采摘的一筐筐荔枝分揀裝箱
村民陳漢榮退伍回鄉后也種起荔枝,如今規模已有幾十畝。“這幾年大家抱團發展,品種的名氣越來越大,家里的荔枝很快就能賣出去,收益比較理想,比外出打工要舒服很多。”
為了讓更多“新手”荔農順利上手,合作社每年舉辦培訓班、開展合作交流活動,漸漸把人心也聚到了一起。“以前村里鄰里間矛盾不少,有些人見了面連基本的打招呼都沒有。通過合作交流,現在村民之間就像兄弟姐妹一樣親近。”陳浩潮欣慰地說。
基崗村的仙進奉生產基地內,荔農們兩兩一組,忙著采摘荔枝。
荔枝產業的壯大,為基崗村的振興夯實了根基。自2023年入選“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以來,基崗村的面貌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完成風貌提升的農房、融入仙進奉歷史傳說的墻繪、荔枝巷等多條主題巷道,無不見證著村莊的“美荔”蝶變。
荔枝文化融入了村莊每一個角落,返鄉種植戶陳紹坤感觸頗深。“現在村里到處都有荔枝元素,還新建了不少公園,散步很舒服。在這樣的環境下,家家戶戶茶余飯后都在聊荔枝,那種對荔枝的熱情很打動我。”
來自茂名信宜市的鳳姐收完家里的三華李,就來到基崗村幫工。
從仙進奉荔枝這個“甜蜜產業”中受益的不僅是本村村民。來自茂名信宜市的鳳姐收完老家的三華李,便來基崗村幫工,今年是她來這里的第四個年頭。從六月底開始,整個荔枝季她要忙上二十多天,每天能拿100多元工資。
陳浩潮介紹,基崗村的仙進奉生產基地擁有10個冷庫,采摘、分揀、包裝等環節每天用工需求兩三百人,為當地及周邊地區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基崗村荔枝分撿現場,剛從枝頭摘下的新鮮荔枝堆積如山,果香四溢
一顆仙進奉,帶富全村人。如今遞出村里這張“靚荔”名片,陳浩潮底氣十足:“有車有樓,不如有基崗戶口!”
視頻/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謝曉莉林伊晴
策劃:洪繼宇 蘇曉璇 肖婉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