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平臺“補貼大戰”到底誰在買單?
最近,一場由淘寶閃購、美團、京東掀起的“外賣補貼大戰”刷爆朋友圈。打開手機,滿屏都是“1元奶茶”“6元大餐”的截圖,網友直呼“這輩子都沒見過這么便宜的外賣”。但熱鬧背后,有人偷偷算了一筆賬:一杯奶茶看似只花3元,背后可能藏著商家虧本、騎手拼命、平臺算計的復雜棋局。
消費者:薅羊毛一時爽,但錢包真的省了?
補貼大戰最直接的贏家是消費者。杭州網友小李曬出訂單:原價38元的麻辣燙,疊加平臺滿減后只付了6.8元,還附贈一杯免費檸檬茶。像她這樣的“羊毛黨”不在少數,有人囤了十幾杯奶茶,有人一次性點了三天的外賣。數據顯示,美團和淘寶閃購的日訂單量在補貼期間分別突破1.2億單和8000萬單,部分奶茶品牌單日銷量暴增50%。
但細算下來,消費者未必真能“薅到羊毛”。比如,一份原價24元的牛肉面,用戶實付7.5元,平臺補貼16.5元,但商家卻要承擔配送費,最終可能通過減少分量或提高其他菜品價格“找補”回來。更扎心的是,補貼退潮后,許多用戶發現常點的店鋪悄悄漲價,甚至消失——廣西有商家直言:“這種低價活動根本賺不到錢,不如關店止損。”
商家:賣得多虧得多,中小店成炮灰
表面上看,商家訂單量暴漲是好事,但背后全是心酸。重慶一家牛肉面館老板劉先生算了一筆賬:每賣出一份補貼后的牛肉面,平臺抽成后自己只能拿到不到10元,而成本(食材+人工+房租)至少要15元。為了維持低價,他不得不把原本300克的牛肉面減到200克,還取消了免費小菜。
更慘的是中小商家。廣西一家奶茶店店主透露,平臺要求參與補貼的商家必須承擔60%的優惠成本,而大品牌因為有規模優勢可以分攤壓力,小店只能硬扛。結果活動期間,她每天虧損上千元,最后只能暫停營業。數據顯示,補貼期間有30%的中小商家選擇暫時閉店或提高配送費。
騎手:訂單翻倍,但累到“腿打顫”
消費者薅羊毛的同時,騎手們正經歷“爆單噩夢”。重慶騎手唐師傅說,平時每天跑100單,補貼大戰期間飆升到150單,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更崩潰的是,系統派單變得混亂——有騎手吐槽:“剛送完一單,系統又派了3單,結果堵在高架上全超時。”
訂單量漲了50%,收入卻沒漲多少。寧波騎手驛站負責人唐先生解釋:“平臺補貼主要給消費者,騎手每單配送費沒漲,還可能因為超時扣錢。”為了多賺錢,許多騎手不得不延長工作時間,甚至邊騎車邊搶單,安全隱患大增。
平臺:燒錢換入口,最終誰來接盤?
這場大戰看似是平臺“撒錢”,實則是爭奪“即時零售入口”。淘寶閃購和美團瘋狂補貼,目的是讓用戶養成“手機點點,半小時送貨”的習慣,進而把外賣入口變成購物、旅游等高利潤業務的流量入口。就像當年滴滴用補貼打敗對手,現在外賣平臺想用同樣的套路占領市場。
但燒錢終究不可持續。財經作家吳曉波指出,這種“以補貼換市場”的模式在共享單車、社區團購都已失敗,最終要么平臺倒閉,要么漲價讓消費者買單。市場監管總局已經約談多家平臺,警告不得通過“虛假折扣”擾亂市場。
結語: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補貼大戰看似熱鬧,實則是一場“擊鼓傳花”游戲:消費者暫時得了便宜,但未來可能面臨漲價;商家和騎手在生死線上掙扎;平臺用真金白銀換來一串數字,卻要為未來的盈利模式發愁。就像網友說的:“我們以為自己在搶紅包,其實是在幫平臺燒錢鋪路。”當鼓聲停止時,誰會是最后一個接盤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