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經濟寒冬會是企業進行組織變革的集中時段,因為嚴苛的經營壓力必然倒逼企業減負前行。
企業在經濟紅利期里,更多是用組織創新等口號,包裹一些自認為可行的“小妙招”,并進行大量的對外宣傳,烘托企業的卓爾不群。但紅利消失之后,他們不再會為面子而大量投入,所有的組織調整動作,都是為了讓自己更輕、更快、更強,最終都會指向降本增效的數據目標。
本年,穆勝咨詢的市場線索數據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去年是人效管理咨詢需求最為旺盛的一年(自這個概念開始火爆),今年就是組織變革咨詢需求重新火爆的一年。尤其是,這些市場線索數據的真實性相比以前更高,前來溝通的企業,基本都是一把手有強烈決心,并反復為組織變革籌劃已久的情況。他們遍尋良方,最終把目標放到了我們的“平臺型組織”上,他們對這個概念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自己也曾嘗試進行類似變革,所以溝通起來特別高效。
如果我們把中國的企業界比作是一個班級,把組織設計當做一門課程,那么,小學其實看不出學生之間的差距,越到初高中,題越難,越能看出差距。而且,他們最終不得不面對高考這塊試金石,所有的差距都會在這一關里無所遁形。
穆勝咨詢每年進行組織變革主題的調研,從大量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組織變革的若干新趨勢。本年的數據趨勢尤其讓我們感嘆——難題見優生。
一方面,是難題可能讓大量差生的成績大量下滑。
我們發現,大量企業無論是在三臺架構的建設上,還是在市場化激勵的導入上,都出現了明顯向金字塔組織的倒退。過去那些創新的嘗試,默默地退回了原地,數據中臺退燒了,組織中臺退燒了,對賭跟投退燒了,項目合伙分配退燒了……不僅是不做了,有些企業連口號都懶得喊了。經濟寒冬里的企業都回歸實用主義,當組織上的創新無法帶來降本增效的結果,沒人會為它買單。
于是,在組織變革這門課程上,企業并沒有好成績。所以,我們在接觸有些企業的老板和高管時,他們通常都會說:“以前我們也搞過……”其實,每當一個人面對一個不了解的事物時,為了掩飾心中的不安,通常都會說:“我以前也嘗試過……”或“我有一個朋友,他也在做……”一言以蔽之,當這類人說出“想當年”時,在這個領域,他們已經認輸了。
看破也說破,他們變革組織的動作并不順利,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問題,于是只能選擇“恢復原狀”。有時,為了面子,他們不能撤銷變革,只能堅持形式創新,但回歸傳統本質。這種別扭,那叫一個酸爽。舉例來說,為了堅持項目制激勵,不少企業按照項目參與者的級別、工時來發放固定工資,反而讓薪酬結構變得復雜,管理成本更高。
另一方面,是難題讓少數優生的成績迅速冒尖。
我們發現,這類企業在三臺架構和市場化激勵上,都出現了進階。他們不僅是在每個細分領域里操作更加精細,而且在各個領域里的組織變革舉措已經形成了聯動關系。這些都體現在若干的高階數據上,只要是稍微懂點組織類數據的人,一看就知道這類企業的卓爾不群。直觀點看,他們已經初步在體會那種員工與自己共同創造、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妙處。這樣的企業,他們一定不會大肆宣傳,而是會埋頭趕路,爭取與競爭對手早日拉開組織能力上的代際差距。
差生不懂裝懂,喜歡“假老練”,表現出一副滄海桑田的感覺;而優生不懂就問,從老板到高管,謙虛而貪婪地學習,躬身入局地實踐,他們犯錯,認錯,而后進步。一來一去之間,勝負已定。
于是,那句經典的話又可以套用了——對于堅定的創新者,最開始是“看不上”,然后是“看不懂”,最后是“看不見”。
我們陪伴了太多企業經歷組織變革,這是一場苦旅,只有走到拐點,才會豁然開朗。這個變革方向上,比的是堅持。而在堅持的背后,比的是對組織的認知。因為,淺薄的認知,經不起環境的沖擊和引誘(走捷徑);堅定的認知,才會讓人堅持做那些“難而正確的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