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全國有13億人口,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82%為印度教徒。種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
印度的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不同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 婆羅門即僧侶,為第一種姓,地位最高,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占印度人
- 口約5%
- 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等,為第二種姓,從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占印度人口約10%
- 吠舍即商人,為第三種姓,從事商業貿易;占印度人口約20%
- 首陀羅即農民,為第四種姓,屬于低種姓人口,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占印度人口的約45%
- 賤民是在以上四大種姓之外,皆屬于賤民。占印度人口的約20%。在宗教意義上說,他們甚至不能算人。賤民也就是“DALIT”,又被稱為“不可接觸者”。賤民是不潔的,印度人甚至會因為看見他們一眼都覺得骯臟了自己。在這個充滿饑餓,病痛,貧窮的國度,死亡是再平常不見的一個詞。而賤民恰恰在這個鏈條的最底端。
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最初以區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其實最為古老的、土生土長的印度文化早已被人遺忘,如今剩下的僅存幾處遺址。據估計,婆羅門占據了印度政府和司法部門中超過70%的職位。為了廢除種姓歧視,印度政府一直努力采取行動,但阻力重重,收效不大。
按照職業來劃分賤民基本上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的。因為為高級種姓服務的,司機,農夫,清潔工理論上都是由首陀羅完成。這個種姓的業就是服務高級種姓。賤民可以做的職業是屠夫,因為本來就極其不潔。而且賤民養豬,吃豬肉,好像也殺牛。(豬肉和牛肉在印度都很難吃到,因為分別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禁忌)。
賤民在鄉村需要佩帶鈴鐺,走路有聲音讓別人避開。但是賤民的形成很復雜,首先賤民的后代肯定是賤民。不同種族通婚的后代一般是賤民,但是有些情況例外。婆羅門和剎帝利通婚不算,但如果是剎帝利嫁女兒到婆羅門家需要雙倍嫁妝。
印度賤民還是比較安于現狀的。如果父輩是蹬三輪的,小孩也基本會一樣。如果父輩是撿破爛的,下一輩也會一直撿下去。除了極個別例子,絕大多數賤民都深深地被種姓制度所框住,生而為賤民,世世代代為賤民。
貧富差距哪里都有,而這里的給人感覺是太'突兀',太'強烈'。你隨處能看到在一圈貧民窟周圍,赫然聳立著一座富麗堂皇的大廈,富人翹著腿喝著咖啡,看著外面的貧民為著兩盧比(~兩毛人民幣)而廝打在一塊。
目前有些賤民村莊里面全是佛教徒。需要指出的是,佛教在印度幾乎沒有信眾,而這很少的部分信眾里有許多賤民,因為他們原以為擺脫印度教就可以擺脫賤民身份。詳細的可以搜一下,安貝德卡爾和新佛教運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