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偉能否將地產經驗轉化為物業運營方法論,將決定這場人事換帥是“權宜之計”還是“涅槃開端”。
中房報記者 梁笑梅 北京報道
7月4日晚間,朗詩綠色生活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朗詩綠色生活”,01965.HK)宣布了一則重要的人事變動。執行董事薛媛與非執行董事劉燕同日辭任,朗詩控股原總裁劉守偉火線接棒,出任公司副董事長兼非執行董事。
一位資深物業分析師表示,“薛媛辭任執行董事與ESG有關。”根據港交所新規,7月1日起,上市公司董事會必須滿足三項硬指標:性別多元化、提名委員會獨立化、獨董“任期不超9年且兼職不超6家”。
“劉守偉的空降則凸顯母公司‘地產反哺物業’的戰略意圖。”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認為。這位擁有18年朗詩體系管理經驗、兼具財務資質的“地產老將”,被寄望以“降維打擊”方式重塑物業板塊。同策研究院聯席院長宋紅衛認為,此次調整聚焦“專業能力與管理匹配”,反映朗詩綠色生活正試圖通過人事換血扭轉困局。
“地產系”高管空降
劉守偉的“降維打擊”資本
在物業行業高管頻繁“地產化”的浪潮中,劉守偉的履歷頗為豐富。2007年加入朗詩控股并擔任總裁的他,深度參與母公司戰略決策,同時持有中級會計師資格及公共會計師協會會員身份,這種“管理+財務”的雙重背景,恰是當前困境中物業企業最渴求的人才。
“劉守偉2007年加入朗詩控股擔任總裁,應該是深得老板認可。希望他加入朗詩綠色生活后,能為公司帶來新的活力。”一位接近朗詩綠色生活的人士透露。
他進一步指出,近年來物業行業人事變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從母公司地產調人進入物業公司,希望能夠實現“降維”打擊。
“地產高管對資源整合、成本控制更敏銳。”一位地產分析師表示,“與傳統物業經理人相比,劉守偉的優勢在于‘能從開發商視角重構服務價值鏈’,母公司派來的高管往往更擅長用地產思維做減法,比如壓縮非核心支出、強化協同效應。”
宋紅衛則關注到劉守偉的財務專長:“物業公司虧損擴大時,精細化財務管控比規模擴張更重要。”年報顯示,朗詩綠色生活貿易應收款周轉天數2024年達到歷史峰值,現金流承壓明顯。“會計師出身的領導者通常更注重回款健康度,這可能成為扭虧突破口。”
在業內看來,這場人事調整本質是母公司對物業板塊的“危機干預”,而劉守偉的使命,正是用地產經驗快速搭建盈利模型。
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認為:“近兩年,朗詩綠色生活在物業管理領域的表現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盈利能力方面,出現了顯著的下滑。”他進一步分析道,“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戰略調整,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扭虧攻堅戰
新副董事長的“三把火”猜想
根據朗詩綠色生活2024年年報,該公司收入約為7.89億元,較2023年下降15.3%,年內虧損約3.19億元,較2023年增加136.3%。
面對3.19億元的歷史性虧損,劉守偉的履職被業內視為“臨危受命”。多位專家預測,其改革路徑可能圍繞三個方向展開:業務重組、成本手術和母公司協同。
宋紅衛指出,朗詩綠色生活2024年社區增值服務收入下滑15%,但毛利率仍高于基礎物業服務,“砍掉低效業務、聚焦高毛利板塊是當務之急”。劉守偉在地產領域操盤過多個綠色建筑項目,其對節能技術的理解可能轉化為物業能源管理優化,例如推動設備智能化降低公共能耗。
“地產總裁最知道錢該花在哪。”上述地產分析師舉例稱,龍湖等房企系物企曾通過共享母公司采購體系,將保潔外包成本壓縮不少。劉守偉或借助母公司議價能力重塑供應鏈,降低朗詩綠色生活銷售成本。
上述資深物業分析師則強調母公司項目輸送的重要性。他表示,“劉守偉的雙重身份有助于打通項目承接壁壘,甚至探索代建代運營等創新模式。”不過宋紅衛也警示風險:“過度依賴關聯交易會削弱市場競爭力,劉需要平衡輸血與造血的關系。”
朗詩綠色生活此次人事調整不僅是公司應對業績下滑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其尋求長遠發展的關鍵一步。在行業整體步入調整期的當下,劉守偉的跨界背景既是利劍也是枷鎖。劉守偉能否將地產經驗轉化為物業運營方法論,將決定這場人事換帥是“權宜之計”還是“涅槃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