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新聞周刊發文,就北京消防取消大型群眾活動的審批(備案)進行了討論。
新聞周刊采訪的一個業內人士感慨:
北京此舉“這可不是流程簡化那么簡單”。因為,一個中型以上活動,前期花在審批上的時間非常長,需要找第三方機構出評審報告、報圖紙、跑流程、做備案材料、配合檢查,出了問題就來回改。更關鍵的是,不同城市、不同片區甚至不同部門負責人的口徑都可能不一樣。因此,該變化被活動策劃行業人士稱為“真正的減負”“最大的松綁信號”。
新聞周刊采訪了北京大學法學院研究員趙宏,趙宏說:
其實很多活動,比如戶外啤酒節、音樂節等,并沒有那么大的安全風險。放松事前審批,可以讓消防部門把更多精力放到一些真正存在隱患的活動中去。
而這些活動并非消防部門在事前審批時直接禁止舉行就能萬事大吉,應預計人群聚集數量、可能引發的事故,做好一系列配套服務保障,比如怎樣加快人員的疏導、怎樣在活動中進行其他的安全保障措施等。
所以我覺得控制風險不能只在事前監管中提高門檻,而是應在事中加強服務和檢查以及對風險的識別和預警、對意見的反饋等。現在取消事前消防審批,其實是在扭轉管理思路。
新聞周刊在最后總結:
此次北京明確取消大型活動和外擺攤的消防審批,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即不要通過審批來抑制市場,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給市場理性判斷和自由的空間,真正實現市場繁榮。
(以上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靠山屯的話:
北京消防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減輕了企業負擔,正如新聞周刊總結的,釋放了積極的信號。
在具體操作層面,比如事后檢查,是否列入雙隨機一公開抽查計劃,還是不再實施監管,有感興趣的可以和北京消防多溝通研討。
另外插播一條網友的留言吧,看看有沒有人能為他解答一下困惑:
你好屯哥,現在天氣熱了,處置蜂類,蛇類的警情也相繼增多,各大媒體包括消防自己都在宣傳消防救援隊伍如何成功處置這類警情,獲得群眾贊譽的。
我作為基層指揮員,有時候也很無語,每次的警情地理位置,現場環境都不一樣。這兩天遇到一個蜜蜂聚集在小區樹枝上的警情,是一位業主報的警要求我們處置,我們到現場看到沒有蜂窩,而且在樹上比較高,用火會把樹燒了,用水會導致蜂子亂飛,萬一蟄到別人就麻煩了,就推薦了生物防治公司用藥物來處置,業主說不在他家不肯花錢,物業也不愿意花錢。
隨后業主就打12345投訴我們消防,還謊稱蜇到了好幾個人,要求消防承擔責任。不知道全國其他兄弟單位有沒有遇到類似的情況,是怎么解釋的?
學習資料
靠山屯閑話
既往不戀,當下不雜,
未來不迎,縱情向前。
屯主微信號:ifire-t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