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36歲的央視女主持龍洋,曾是被網友群嘲的對象。
幾次登臺失誤,她一度被貼上“央視花瓶”的標簽。
直到新身份曝光,外界才發現,大家對她的認知,可能一直都錯了。
從爭議到認可,她到底經歷了什么?
01
如果說娛樂圈需要“黑紅也是紅”,那在央視,犯錯往往意味著“被記一輩子”。
龍洋第一次真正“出圈”,其實是因為一次失誤——2021年春晚,“祝福大位”的口誤讓她一夜之間成了微博熱搜上的常客。
那場面真是大型社死現場,臺上她依然面帶微笑,臺下卻已經掀起了“怎么選她主持春晚”的討論。
人們沒那么寬容。對比同場的李思思,氣定神閑、臺詞精準,觀眾不免將她們拉出來做“差距對比”。
再加上龍洋當時的名氣和資歷都遠遠不夠,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彈幕、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上,關于她的評論幾乎清一色:漂亮是漂亮,就是太“嫩”。
更糟的是,2025年春晚她再次被觀眾吐槽——這次不是口誤,而是聲音破音、情緒過猛,被批評“用力過猛”“太刻意”。
一次是偶然,兩次就是問題了。
這讓一部分人徹底給她貼上了“臨場能力不足”的標簽。
但問題來了:她憑什么還能站穩央視?
“文化底蘊淺”“臨場反應慢”“只是長得好看”——這些都是她曾背負的評價。
龍洋在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時,因一句話引發巨大爭議。
在總決賽上,她在感謝導師時說:“每一期節目,總是能在燈火闌珊處看到五位導師。”
這句聽似文藝,實則大錯特錯。
“燈火闌珊處”原意是“難以尋覓、若隱若現”,用來形容導師們“總是能看到”,完全不合語境。
不少熟悉這首詞的觀眾聽后當場愣住。
她的表達雖然流暢,但這種明顯的理解錯誤,瞬間引發網友批評,質疑她文化功底太淺。
02
畢竟這檔節目的前任主持人是董卿,是觀眾心中有文化、有風范的代表性人物,幾乎是央視綜藝節目的天花板。
當龍洋“接班”時,觀眾的預期本來就高。而她的一點小失誤,馬上就被放大。
那陣子,網上鋪天蓋地都是“文化花瓶”“背不出一句詩”“太淺薄”的評價,甚至有觀眾在網上評論,希望“換回董卿”。
可想而知,那段時間對她有多煎熬。
但她沒有爭辯。沒有發微博回應、也沒有回懟鍵盤俠。她悄悄換了一種方式——沉淀。
她在節目錄制之外閉門苦讀古典文學、主動請教文化顧問。
認真琢磨每一期的節奏、文化內容的深度、觀眾接受度,甚至逐字改潤配樂的氣口。
這份主動改變的態度,慢慢扭轉了節目組對她的看法,也悄悄贏得了一批鐵桿觀眾。
轉機,出現在她開始主持《中國國寶大會》《非遺里的中國》這些兼具文化深度與大眾趣味的節目。
她不再僅僅是“主持人”,而是在鏡頭前講述文物的故事、傳統技藝的傳承者,語氣不再做作,表達有了情感與溫度。
慢慢地,有人開始說:“龍洋越來越有董卿的氣質了。”、“她是央視最有潛力的文化類女主持。”、“比起一開始的緊張,現在真的沉穩多了。”
稱她“小董卿”,雖然有些標簽意味,但也是一種認可。
因為能被拿來與董卿比較,本身就是一種實力的體現。
她沒有辜負這份期待,也沒有被“董卿的影子”束縛。她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不那么華麗,但真誠可感;不那么高冷,但親切自然。
03
2025年7月5日,龍洋正式被官宣當選為全國青聯第十四屆委員會委員。
別忘了,青聯委員并不是“主持人聚會”那么簡單,而是國家級的認可,是對龍洋這么多年,努力工作的一種肯定。
這份“認可”,不是靠美貌,也不是靠關系,而是靠綜合能力和公眾影響力。
她主持過的節目越來越重磅:從315晚會到《經濟生活大調查》,再到國家文物局重點推薦的節目;
她也在2022年榮獲“全國十佳播音員主持人”,被視為央視中生代的主力之一。
與此同時,她還攻讀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學位,持續深造,從學歷到業務能力都在穩步提升。
這時再看她,已不是“代班董卿”,而是真正的央視新一代文化節目領軍人。
比起事業上的蛻變,龍洋的私生活同樣令人關注。
但她并沒有像某些公眾人物那樣大肆“人設營銷”,反而是“真實到讓人覺得沒包袱”。
她曾自曝自己是典型的月光族,工資大部分花在給父母旅游、保健、生活上,自己不買奢侈品、不講究名牌,連住處都沒固定買房。
很多網友笑稱她是“央視窮鬼”。
但這種“樸素到有點可愛”的生活方式,反而讓她在人設過度包裝的娛樂環境中顯得格外清爽——她真的很接地氣。
甚至有粉絲調侃:“央視最像鄰家女孩的姐姐”。
而她至今單身的狀態,也曾被外界反復討論。
面對“為什么還沒嫁”的質疑,她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妙語回應:
“我理想的另一半是撒貝寧的靈魂,康輝的聲音,康震的外貌。”
一句話讓全場大笑,輕松化解尷尬,也顯示了她的情商。
不是沒感情生活,而是沒必要強行讓別人滿意。
龍洋的這一路,跌跌撞撞,卻也堅定不移。
她沒有靠緋聞刷存在,也沒靠炒作硬撐流量。
哪怕被質疑、嘲諷、對比、標簽,她都不吵不鬧,默默提升自己。
最終,她用主持一檔又一檔高質量節目,用實打實的進步、用穩扎穩打的表現,讓那些曾經的質疑者閉上了嘴。
現在的她,是全國青聯委員,是央視重要文化節目的代表主持,是很多年輕主持人學習的榜樣。
或許她不是董卿,也永遠無法成為董卿。
但她也從未想成為董卿的影子——她只是屬于這個時代的龍洋。
未來,她的主持風格也許不會是最“高大上”的,但極可能成為央視新時代綜藝節目的新標桿。
因為她已經用行動證明:即便曾經被網友群嘲為“花瓶”,也有可能開出自己的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