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都見過甚至買過這樣的產品?打著高級的老字號品牌,套著國外或者知名品牌的皮套生產出來的東西,宣傳著各種各樣的功效,看起來十分誘人,配圖簡介也介紹了如何如何正規,是什么專家研發出的,但是買回來后卻一點用都沒有。
現在有很多這樣類似的產品,本質是空殼,卻套著一個能欺騙絕大多數人的外殼賺到盆滿缽滿,以為來自繁華的香港,結果一查卻在中原河南;以為研發投資千萬美金,再一看成本就三塊!實在是讓人太措手不及了!
你可能想不通,看著廣告上這么明顯的騙局,包裝粗糙、身份造假,為什么還有人上當?這些所謂的“香港大藥房”產品不僅騙術低級,還專挑中老年人下手,甚至有時連年輕人也難逃陷阱。
消費者真假難辨,平臺審核形同虛設,“直播間”和“情緒營銷”成了最有效的銷售套路,再加上人們對健康的擔憂,就給這些假冒偽劣產品創造了可乘之機。
看看那些夸張的廣告詞,什么一瓶“透骨膏”寫得像失傳的宮廷秘方,一貼“抑菌乳膏”吹得仿佛李時珍再世,這些商家根本不指望回頭客,他們要的就是你一時沖動下單,能掙一單是一單,特別是老年人最容易相信這些編造的故事。
更可氣的是那些看起來“港味十足”的藥膏,成本可能也就三塊錢,卻能以99、399元的高價賣給老年人,對商家來說產品只是個幌子,真正賣的是老年人’能減輕病痛”的那點希望。
說白了他們賣的不是療效,是情感安慰,當你終于明白這種“被理解”的感覺只是營銷話術時,錢早就付了,貨已經在路上,商家已經開始準備下一輪騙局。
這種“換包裝賣焦慮”的套路在保健品行業已成常態,尤其是減肥產品,簡直是重災區,那些減肥貼、爆汗褲、燃脂丸的產品,不是標榜什么“國際醫學研究所研發”,就是打著“日本原裝進口”的旗號。
有時連英語單詞都拼不對,卻不妨礙他們配上“臨床效果圖”和“7天瘦5斤”的對比照,再編個假案例。
雖然目標人群從老年人變成了怕胖的年輕人,但套路一點沒變,年輕人不信’長命百歲”但怕發福變丑,焦慮的內容變了,目標群體換了,可商家的營銷手段還是老一套。
這些產品從不明確承諾“治病”,因為他們賣的是“緩解不適”和“改善狀態”,這些模糊的說法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消費者連投訴都找不到理由。
你以為買的是外用貼劑,實際上買的是“自我安慰的幻覺”,這就是利用人們焦慮心理的情感營銷——不管你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只要你有擔憂,商家就能抓住你的弱點,給你一個看似靠譜的“解決方案”。
《中國消費者報》“315”調查發現,市面上不少打著“香港正品”旗號的保健膏藥,還有什么減肥乳膏和透骨神貼,其實都是內地生產大省制造出來的“山寨貨”。
這些產品包裝精美號稱著自己是“百年傳承”,但拆開后往往連最基本的說明書和合格證都沒有,只剩下幾張印滿夸張廣告語的標簽。
線下去實地走訪這些產品標注的“香港大藥房”生產地址時,發現所謂的藥房竟然是一家娛樂場所,連健胃消食片都買不到,更別提什么百年秘方了。
在很多內地消費者心中,“香港制造”代表著高品質和可信賴,之所以有這種“刻板印象”,是因為香港長期以來建立的商業信譽以及港片中塑造的形象,但部分商家正是利用這種心理,將內地生產的產品包裝成“港貨”來獲取高額利潤。
這些商家們通常采用“套殼”的手法,在內地注冊空殼公司,產品也在內地生產,但在包裝和宣傳上極力突出“香港元素”。
他們不敢直接注冊“香港大藥房”這樣的商標,因為這類容易誤導消費者的名稱是被官方明令禁止的,于是他們轉而采用打擦邊球的方式,用圖形Logo配合“始于1841年”“港府認證”等虛假的宣傳語來欺騙顧客。
更夸張的是有些產品宣稱獲得美國FDA和“香港醫學研究會”認證,但經過調查發現美國FDA根本沒有相關認證記錄。
所謂的“香港醫學研究會”其實就是廠商負責人自己剛注冊的空殼公司,這些所謂的認證證書,基本上都是偽造出來的。
我們正身處一個“品牌幻覺”的時代,品牌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商品標識功能,它變成了消費者獲取信任的捷徑、尋求心理慰藉的港灣,甚至是彰顯身份地位的標簽。
但令人擔憂的是,當“百年老店”“祖傳秘方”“非遺傳承”這些原本值得信賴的品牌標簽,淪為可以隨意復制粘貼的營銷話術時,消費者還能相信什么?
某些商家打著“傳統工藝”的旗號,實則使用劣質原料,標榜“進口品質”的產品,可能只是貼牌代工,號稱“專家推薦”的保健品,背后往往是利益輸送。
真正的品牌價值應該建立在產品自身的品質上,而不是靠編故事提供虛假的情緒價值來發展,消費者要時刻警惕,不要讓這種虛假品牌流入市場。
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經得起時間的檢,也能經得起消費者的質疑,不能只為了眼前的利益毀壞了整個市場良好的環境,讓真正值得信賴的老字號品牌沒有容身之地。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判斷力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我們應該擦亮雙眼共同維護健康的市場環境,讓真正的品牌價值被人信賴真正傳承下去。
這種欺騙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在破壞“香港制造”這塊金字招牌對大眾的信任,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華麗的包裝和虛假的宣傳所蒙蔽,官方也要加強打擊這類虛假產品的力度,還市場一個健康的環境。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前來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