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朱文龍
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學一名老師因3名學生未填報清華、北大,怒斥其“以自我為中心”,并揚言解散學生所在的微信群。7月7日,該校發布情況說明,稱學校和涉事老師已經向學生及家長表達了誠摯歉意,爭取他們的諒解。三名學生已經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志愿。
填報志愿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老師可以提建議,但絕不能替學生做決定。因學生不聽“勸告”,老師就在群里點名批評,甚至在一怒之下解散微信群,確實有些“失態”,也對學生造成了傷害,理應向學生和家長道歉。
值得欣慰的是,三名學生最終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了志愿。他們堅持自己選擇,不為外界所動,此等自主自立的精神難能可貴,值得稱道。
毋庸諱言,不少中學仍然有著強烈的名校情結,依然把“清北率”等當作考核教師的重要指標和宣傳的噱頭。一些學校為了提升“清北率”,甚至不惜花重金“收購”高分復讀生。某地就曾出現過一考生三年三次考上北京大學,賺取200萬獎金的荒唐事。
教育不只是升學,學生的“成功”也絕不是只有考入名校這一條路徑。是時候打破“清北”執念了。
學校之所以竭盡所能追求“清北率”,更多是出于利益的考量。本校學生考上清華、北大,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招收更好的生源,地方教育部門還能因此獲得政績,至于老師則獲得了晉升機會與不菲的獎金。學生沒有填報清華、北大,就惹得涉事老師惱怒、失態,或許就與此有關。
破解“清北”執念,必須打破“唯名校論”的教育評價體系,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價值導向。真正的教育,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選擇,而不能把學生當成謀取利益與政績的工具。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