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網友發帖稱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學一名高三班主任因三名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填報志愿時未填報清華和北大,激憤之下解散了微信群,由此引發熱議。
7月7日晚,瑞昌市第一中學發布情況說明,證實網帖內容屬實,并稱涉事教師“對學生填報志愿發表不當言語”,已經做出深刻檢討,并向學生及家長表達了誠摯歉意。三名學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志愿。
網帖中發布的幾張聊天截圖顯示,在2025年高考中,瑞昌市第一中學3名學生包攬了年級理科前3名,但在填報志愿時,他們沒有聽從老師和家長的建議填報清華和北大,而是選擇其他高校的熱門專業。該老師痛斥學生“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表示這是“班主任教育的失職,職業教育的失敗”,同時向學校領導和老師表示深深的歉意。
僅從字面意思來看,涉事老師并沒有口出惡言。不過,那些裹挾著情緒的吐槽,卻令人大跌眼鏡——在志愿填報這種人生重大抉擇面前,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有什么錯,難道要求他們放棄自我選擇,以老師和家長為中心嗎?實際上,學生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和選擇是好事,這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現,但這個老師卻將此當成失敗,不得不說,這種“失敗觀”真的很失敗。
值得一提的是,涉事老師在痛斥3名學生之余,多次提及學校為他們提供了便利與幫助,并因此覺得“對不住所有為班級付出的領導和老師”。而那個被解散的微信聊天群,名字就叫做“清北團隊合作群”。由此不難看出,集中優勢兵力全力沖刺清北,是該學校的一種集體行為。涉事老師因學生拒報清北而情緒失控,固然可能有錯失獎勵的刺激,但也未嘗不是基于一種樸素的集體觀念——領導和同事厚望之下,與清北失之交臂,不免令人倍感失落。
對于學生來說,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和專業,完全是一種個人自由,人生的路需要他們自己走。對于涉事老師來說,盡管情緒失控可能摻雜著利益因素,但言語之間表達的集體榮譽感顯而易見。表面上看,此次事件是一種師生沖突。更深一層探究,其中暴露出的是學?!凹辛α哭k大事”,與學生堅持個人選擇之間的矛盾。
涉事老師的憤怒在于,以為學生“背刺”了自己,但從后續發展來看,真正“背刺”該老師的其實是學校。學校在此事引發爭議后光速切割,把一切問題都歸咎于涉事老師,這合理嗎,合適嗎?如果學校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又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