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生態在悄然改變。曾幾何時,見到領導,馬上陪笑臉,即便領導可能愛搭不理,也得一貫謙恭。但現在,越來越多體制內的人不愛搭理領導了,領導的官架子硬生生撞上年輕人的次元壁。
代際差異在體制內形成奇妙的語言結界:60 后領導脫口必講“當年下鄉駐點啃窩頭”,00后科員則悄悄在筆記本記“這素材適合寫進基層減負匯編”;領導期待看到“請示 - 匯報”的標準流程,年輕人卻只管發過去一份“數據可視化圖表”。
頻道錯位已成常態,隱性規則與顯性權責失衡,奉獻敘事與性價比算法相互對沖。考勤機精確到秒記錄打卡,卻沒人統計“加班到凌晨”;任務出問題時強調“層層壓實責任”,科員卻暗自腹誹“上次當背鍋俠的處分還在個人檔案里”。
70 后常把“領導培養”掛在嘴邊,95后在備考遴選時備注“閑一點的單位優先”;領導強調“年輕人多歷練”,科員用計算器按出“職級津貼/加班時長 = 時薪 ”的不合理公式。領導在大會上號召“把單位當家”,臺下則小聲議論“所以,你該給我什么樣的家的溫暖呢?”
當體制內的“奉獻光環”遇上“性價比算法”,代溝比辦公樓前的馬路還寬。新同志正在給領導配發“00 后職場詞典”:“躺平” = “需要資源支撐”,“摸魚” = “流程有待優化”,莫把“請示困難”聽成“消極怠工”。
對領導愛搭不理,甩一個表情包便代表了全部回復:用“可達鴨搖頭”回應“臨時加班”通知,“熊貓燒香”表示“正在加急處理我沒閑著”。體制內的應答變遷,是科層制生態的柔性調試,年輕人用“已讀不回”給僵化流程按下暫停鍵。
領導親和力與科室咖啡消耗量呈正相關,年輕人不是反加班,而是反對為“痕跡主義”熬大夜。也許領導會在背地里感嘆:“現在的年輕人呀……”而年輕人的回答是:“都什么年代了,還在畫大餅,不要只講奉獻精神,你倒是講講勞動法嘛!”
這并不是代溝現象,同齡人、老同志更是見到領導繞著走,當年一起進單位,當年自己的學徒,如今捷足先登成了領導,而自己無欲則剛的腰彎不下去了,不如遠離一點的好。當然,這只是一種普遍現象,領導身邊永遠不缺剛到任就呼啦圍上來的一幫人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