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早上,志愿者老師為文東社區的同學們帶來了一場赤坎古商埠的歷史講解課,她用輕柔的聲音,吹開了藏匿在青磚粉瓦間的舊時光。從赤坎古商埠的“前世今生”的對比變化中,老師帶領著學生觸摸赤坎本地歷史的溫度,更在他們稚嫩的心靈里埋下一顆顆講述歷史的種子,讓童聲響奏在歷史的交響樂里,融匯進時代的長河中。
課上,志愿者老師用了一張手繪地圖介紹了古碼頭的歷史,在歷史浪潮中追溯“赤坎”名稱的由來時,她結合地理與時代背景解釋“赤”和“坎”的含義:“赤”源于岸邊的紅土,“坎”則指代江邊低矮土坡。“赤坎”二字,便是大地和海洋共繪的詩眼。老師還娓娓道來:湛江的舊稱“廣州灣”,是從“廣州灣村”延伸出的歷史地名,而改名成“湛江”,則是與中國那段艱苦奮斗的抗戰歲月緊緊相連。當孩子們讀懂了湛江地名的寓意,便仿佛覷見了藏在一草一木里的地理記憶,破解了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人文密碼。他們恍惚:用雙腳踏過的地方,從來都不是無憑無據的抽象符號,而是無數故事蓬勃生長的沃土。
志愿者老師還用古今照片來對比湛江十大古碼頭,同學們早已熟悉的街景忽然被鍍上一層歷史的金輝,那些沉睡的歷史“活化石”也在同學們的眼中再度蘇醒。無論是被住在晨光小學里的一號碼頭,還是水仙街爬滿青苔的石板,它們從不是硬冷的石頭,而是被一代代人捂熱的故事記憶。現如今,這些記憶沿著石階的“指紋”蔓延,順著街衢的“目光”流淌,悄悄流淌進同學們柔軟的心靈里,流向更遠的未來,在時光的江河中久久回響。
聽著同學們真摯的提問,志愿者老師在細致回答的同時,也期待著能通過這次歷史宣講課喚起更多同學們對歷史的興趣,讓青澀的童聲成為家鄉歷史的“傳聲筒”。畢竟,歷史從來都不是過去式,而是能觸摸、能講述、能有溫度的現在進行時,更是能延續、能傳承、能被銘記的將來時!
文字|周家駿
編輯|周家駿
初審|馮陳艷
終審|羅丞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