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鄭軒 陳新才 陳紅梅
“今早三個多鐘頭,采了26斤半,150塊!”7月2日,十堰市鄖陽區白桑關鎮李家河村70歲的朱幫啟老人,一邊樂呵呵地數著賣野生牛肝菌的鈔票,一邊對前來調研的區政協干部說,“以前光知道林子大,現在才曉得,咱林子里也能刨出‘金疙瘩’!”
在鄖陽區,越來越多村民正像朱幫啟一樣,依托山林資源,開啟“林下掘金”的增收新篇。而這場生態與經濟雙贏的蝶變,背后凝聚著鄖陽區政協的持續助力。
發展之路還要從一次政協全會的發言說起。2024年,鄖陽區政協委員韓開培在基層調研中思考了一個現實問題:耕地要保糧食安全,產業發展往哪去?“全區110萬畝林地,就是破題最好的答案!”在年底的政協全會上,他以《發展“林下+”經濟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題作大會發言,系統提出規劃引領、要素保障、品牌打造等建議,受到區委、區政府高度關注。
圍繞林下經濟發展進行調研協商
2025年,鄖陽區政協將《做大做強林下經濟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列為年度重點調研協商課題,并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與區林業局協商,通過科技界別委員“牽線搭橋”,聘請湖北省林科院編制《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出臺《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正負面清單》,先后組織鄉鎮分管領導、村書記、市場主體召開5場林下經濟協商觀摩會;在白桑關鎮建立“林下經濟協商基地”,以助力林下菌發展為試點示范,帶動林下藥、林下采集發展,在全區摸排出6個“林+藥菌油菜游蜂”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實地調研種養殖戶的收益情況,并及時加以總結推廣。很快,在委員們“發展林下經濟可行”建議的推動下,區政府出臺《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成立林下經濟產業辦,并在全區20個鄉鎮興建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專題調研協商座談會
鄖陽區政協深耕白桑關鎮“林下經濟試驗田”。鄖陽區政協副主席李濤帶著委員們扎進基地蹲點協商,聘請國家食用菌科學家張金霞、省市農科院相關專家為顧問,探索出“林+菌藥菇蜂”等高效復合模式。如今,白桑關鎮已發展林下基地5萬余畝,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構建起完整的種植、加工、銷售鏈條,畝均林下綜合效益突破2000元,帶動1100余戶農戶實現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發展之路并非坦途。白桑關鎮今年遭遇了持續5個多月的干旱,眼看剛露頭的菌菇就要枯死,區政協立即組織水利、農業等部門現場協商,短短4天就解決了1000畝菌菇水系配套問題。“要不是政協及時出手,我這‘綠色銀行’就要虧損了。”白桑關鎮種植大戶王君感激地說。
農戶在整理菌菇
如今走進鄖陽山區,隨處可見農戶在林間忙碌的身影。在城關鎮桑樹埡村,村民陳玉國正忙著采收天麻:“這一茬能賣兩萬多塊錢,比種地強多了!”鮑峽鎮滄浪山村村民吳高生在林子里種植蕨菜56畝,今年6月采收收入就達到16.8萬元。“綠水青山真的能變成金山銀山!”吳高生的感嘆,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聲。
“目前,全區已有5萬多農戶參與發展林下經濟41萬余畝,全年產值將突破18億元,戶均可增收1.2萬元。這離不開區政協的協商助力。”鄖陽區林下經濟產業辦負責人王成說。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