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羅顯剛
"媽……"一聲顫抖的呼喚穿透屏幕,7月7日,在湖北竹山縣公安局寶豐派出所,段女士終于見到了離散30年的母親。當視頻里蒼老的容顏與記憶中的輪廓重合,這對母女隔著千里山河泣不成聲。這場跨越半生的團圓背后,是公安民警從零碎線索中抽絲剝繭的堅持,更是科技賦能尋親的溫暖奇跡。
三十年尋親路,碎片化記憶拼出團圓希望
"母親的名字記不清,老家位置也模糊……"今年6月,從湖北漢川市輾轉來到竹山縣的段女士,僅帶著零星記憶求助寶豐派出所。
面對幾乎斷裂的線索鏈,民警開啟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從段女士模糊描述中提取"母親竹山口音""疑似寶豐鎮"等關鍵信息;將零碎線索輸入公安信息系統,交叉比對上萬條戶籍數據;聯動村干部走訪7個村落,核查三十年前遷出人員檔案。
"每張老照片都反復比對,每條遷出記錄都逐項篩查。"辦案民警翻開厚達263頁的走訪記錄,最終鎖定關鍵線索——段女士母親于1998年將戶籍遷往上海。
科技賦能+跨省協作,架起親情"連心橋"
7月5日,竹山公安向上海警方發出協查請求。依托全國公安大數據平臺,僅用38小時便精準定位老人現住址。當視頻接通瞬間,歷史性一幕震撼全場:
母親顫抖的手撫過屏幕:"囡囡,媽頭發都等白了……"
段女士跪地痛哭:"這三十年我天天夢到您穿藍布衫的樣子!"
這場"云端相擁"凝聚著科技強警的硬核力量:運用AI人臉識別還原母親年輕樣貌,匹配相似度達92.3%;滬鄂兩地警方無縫對接,破解歷史戶籍變更難題;搭建公安專線視頻系統,確保千里對話零延遲。
淚與笑的謝禮,警徽照亮萬家團圓路
7月7日下午,一束沾著露水的百合靜靜放在寶豐派出所接警臺。"謝謝你們讓我的余生有了歸處!"段女士留下的卡片上,淚痕暈染了墨跡。而這場重逢只是竹山公安今年促成的第17例離散家庭團圓——數據顯示,該局通過"科技+腳板"模式,尋親成功率達86%,較三年前提升45%。
每塊記憶碎片都是破局密鑰。近年來,竹山公安始終將群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以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能,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憂。從梳理陳年線索到運用大數據比對,從田間地頭走訪到跨區域協作聯動,每一次努力都只為讓更多離散家庭早日團圓。
跨越30載的擁抱,是終點也是起點。竹山公安將繼續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用責任擔當架起橋梁,用科技智慧點亮歸途,讓更多“團圓”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續寫,讓警徽在為民服務的實踐中愈發閃亮。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