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瑞昌市第一中學一名老師因三名學生在高考志愿填報時未填報北大清華,選擇其他名校憤而解散班級群聊,此事被曝出后迅速引發熱議。7月7日晚,瑞昌市第一中學發布情況說明,涉事教師檢討并致歉,并強調將進一步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意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學生的志愿填報”。
老師因何而怒?
據曝出的聊天記錄顯示,該班主任指責三名學生“以自我為中心” “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并將學生的自主選擇定性為“班主任教育的失職、職業教育的失敗”。輿論場中不少聲音認為,這背后大概率與教師的獎勵機制有關。在一些地區和學校,考上清北的學生數量往往與學校的聲譽、資源分配等緊密相連,也關乎著教師個人的榮譽、獎金等,這種利益驅動可能導致教師將學生志愿與個人名利捆綁。
當下,有些學校將名校錄取率、錄取人數尤其是清北錄取率、錄取人數作為核心KPI,于是出現了事件中置學生的意愿以及前途于不顧,粗暴干預學生志愿填報的事件。班級群雖已解散,這場志愿填報風波也以教師的道歉結束,卻也引發反思:教師的榮光應來自學生的成長,而非名校錄取榜單的虛名。
何為教育本質?
這起事件之所以引發熱議,根源在于其觸碰了教育功利化的敏感神經。微信群里的怒火與解散通知,揭開了教育功利化的一角。功利化的評價體系,使得教師在面對學生“不按套路出牌” 的志愿選擇時,難以保持理性。教師職業的初心是引導學生成長,而非將學生打造成“業績單”上的籌碼,視為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在這起事件中,班主任的行為顯然逾越了界限。
教育的本質是賦能,是為了讓學生擁有獨立思考、自主抉擇的勇氣,是為了成就學生。志愿填報關乎學生的未來,每個學生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職業規劃做出選擇。學生不該被“唯分數論”和“唯名校論”的考核枷鎖套牢,不能成為學校和老師沖KPI的工具。
“清北情結”與專業選擇 為何如此糾結?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學校重要還是專業重要”的議題一直是考生和家長糾結的問題。
追求名校本無可厚非,名校的光環確實能給人帶來榮譽感和自信心。然而,當這種追求演變成一種盲目虛榮,甚至不顧學生自身發展需求時,就值得警惕了。清華北大固然是頂尖學府,但適合學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選擇。當“考上清北=教育成功”成為集體潛意識,必然導致對學生多元發展的系統性忽視。
江西瑞昌這場志愿填報風波已落幕,三名學生也得以按自己心意選擇未來道路,這起引發輿論熱切關注的事件也在告訴我們:教育的光芒不該被功利遮蔽,摒棄功利化的 “唯清北論”,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光彩,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