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20隱形戰斗機最近在東海的一系列動作,絕不只是簡單的軍事巡邏,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亮劍,凸顯體系作戰威力。
當這款曾被西方質疑的第五代戰機頻繁攔截美軍F-35時,背后傳遞的信號再清楚不過:解放軍空軍已經具備在西太平洋與美國掰手腕的能力,而東海正成為中美空中博弈的新擂臺。
(圖1)
殲-20的常態化巡邏(如圖1)首先暴露了解放軍對技術自信的赤裸展示。過去,隱形戰機因其高昂的維護成本和隱身特性,極少用于日常攔截任務——美軍F-22就很少干這種“臟活”。
但中國偏偏反其道而行,把最先進的殲-20推到東海前線,甚至公開宣稱其雷達能鎖定F-35。
這種高調絕非偶然:一方面,中國試圖證明其反隱身雷達體系(從長波地基雷達到空基預警系統)已能有效抵消美國的技術優勢;另一方面,殲-20搭載的碳化硅半導體雷達據稱探測范圍達1000公里,遠超F-35的300公里,這種數據戰直接沖擊美軍心理防線。
更耐人尋味的是,解放軍故意讓殲-20與F-35“親密接觸”,既測試實戰性能,又向周邊國家傳遞“中美空中力量已平起平坐”的訊號。
但技術層面的較量只是表象,地緣政治的刀光劍影才是核心。東海這片水域,既是中日釣魚島爭議的焦點,也是美軍嘉手納基地F-35起降的必經之路。
(圖2)
殲-20在此劃出的巡邏線,本質上是中國對第一島鏈的“拒止戰略”升級——以前靠的是東風導彈,現在加上了隱形戰機的制空權爭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央視特意強調殲-20隸屬“望海中隊”,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對海洋權益的宣誓。當殲-20與遼寧艦、山東艦的艦載機聯演時,中國實際上在演練一套組合拳:用隱身戰機奪取制空權,為后續海軍行動掃清障礙。這種戰術顯然瞄準了未來可能的臺海沖突,畢竟在解放軍眼里,東海和臺海本就是同一盤棋。
美軍對此的回應同樣值得玩味。
太平洋空軍司令威爾斯巴赫2022年承認殲-20“飛得不錯”,2024年又默許新一輪交鋒,這種態度微妙地暴露了美國的困境:既不能承認F-35(如圖2)落入下風動搖盟友信心,又無法完全忽視殲-20的威脅。
更棘手的是,中國殲-20預計2030年突破千架規模,而美國F-35卻深陷成本超支和交付延遲的泥潭。
(圖3)
此消彼長之下,西太平洋的空中力量天平正在傾斜。
當然,殲-20的強勢登場也暗藏風險。東海頻繁的攔截動作如同刀尖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意外沖突。
更何況,美國絕不會坐視空中優勢流失,第六代戰機NGAD(如圖3)的研發可能因此加速,日本澳大利亞等盟友也會加緊武裝自己。殲-20的巡邏既是對美國的挑戰,也是對區域軍備競賽的催化劑。
從殲-20拒絕出口到突然宣布核武器改裝計劃,每一步都充滿“中國式智慧”。這款戰機早已超越單純的武器范疇,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象征。當它在東海劃破長空時,真正被測試的不僅是雷達反射截面或超音速機動性,更是兩個大國在21世紀較量意志與耐力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