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當我們審視二者的經濟發展狀況,會發現呈現出天壤之別的景象。
2024 年,外蒙古的 GDP 僅為 236 億美元,但其外債卻高達 300 億美元。人均 GDP 為 6890 美元的同時,人均背負著 1 萬美元的債務。其通脹率達 9%,青年失業率更是高至 25%,近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首都烏蘭巴托的郊區,被大片棚戶區環繞。
反觀內蒙古自治區,面積比外蒙古少約 30%,礦產資源在整體上也不及外蒙古豐富,但其經濟實力卻足以碾壓外蒙古。2024 年,內蒙古 GDP 總量約為外蒙古的15.7 倍,人均 GDP 是其 2.3 倍,第二產業 GDP 更是達到外蒙古的 31 倍之多。
毫不夸張地說,外蒙古如今的整體經濟規模,或許還比不上內蒙古的一個地級市。那么,在分道揚鑣的這一百多年間,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內外蒙古經濟發展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外蒙古的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后,甚至在某些方面不及一些發展較好的非洲國家。整個外蒙古目前僅有兩條鐵路,分別連接著中國和俄羅斯。無論是偏遠地區還是首都,交通狀況都不容樂觀。落后的交通體系嚴重制約了外蒙古的經濟發展,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因無法高效運輸而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外蒙古的出口主要依賴畜牧業和礦產業,其中采礦業約占 GDP 的三分之一,出口額的 90%,剩余 10% 基本來自畜產品。選擇這些保質期長的產品出口,正是無奈之舉,只因交通的限制,其他產品難以運出。
而交通的滯后,又進一步阻礙了工業體系的健康發展。由于缺乏完善的工業體系,外蒙古的衣食住行,除了牛羊肉等少數產品外,基本都依賴進口。甚至連國家鈔票,都因國內沒有合格的印刷廠,而不得不委托德國人印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內蒙古堪稱 “基建狂魔”。其鐵路里程目前達 1.5 萬公里,占全國鐵路總里程的 10%,位居全國之首。
公路通車里程為 23.42 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983 公里,農牧區公路里程 17.7 萬公里,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極為便利。
在內蒙古,豐富的資源能夠借助發達的交通網絡高效運輸。例如,鄂爾多斯的煤礦、包頭的包鋼,以及呼和浩特的蒙牛和伊利等知名企業,都得益于良好的交通條件發展壯大。用內蒙人的話來說,這里“東臨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
實際上,除了傳統產業,國內最大的單體硅錳生產基地、最大的氨基酸基地、最大的鈉生產基地等也都坐落于內蒙古,工業體系十分發達,而發達的交通則為這些產業的原材料輸入和產品輸出提供了堅實保障。
內蒙古人口目前有 2400 多萬,大約是外蒙古人口的 7 倍多。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內蒙古帶來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消費市場。
在勞動力方面,各個產業都能相對輕松地找到合適的勞動力,無論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對技術要求較高的產業,都能得到人力支撐。
例如在工業領域,眾多的產業工人保障了工廠的高效運轉;在服務業,大量的服務人員能夠滿足旅游、餐飲等行業的需求。而廣闊的消費市場,則為各類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無論是本地企業還是外來投資企業,都能在內蒙古找到消費群體,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拉動經濟增長。
眾多的人口意味著多樣的消費需求,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到高端的文化娛樂、科技產品等,都有相應的市場,這推動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相比之下,外蒙古人口較少,勞動力資源相對匱乏,在發展產業時,往往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難以形成大規模、高效的產業集群。
而且較小的人口規模導致消費市場有限,企業的發展空間受限,許多產業難以發展壯大,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受到阻礙,更多地依賴少數產業,經濟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較差。
內蒙古與外蒙古,雖曾同根同源,但如今在經濟發展上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