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公元1046年,被貶謫至河南鄧州的范仲淹,接到了好友滕子京的盛邀——為他重修的岳陽樓作記。
此時的范仲淹既是政壇名流,又是文壇領袖,早已名滿天下。因為先前推行的慶歷新政失利,范仲淹深感宦海沉浮悵然失意,于是在當年的九月十五夜,一揮而就寫就出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范仲淹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他兩歲喪父,母親帶他改嫁異鄉;少年時發奮苦讀終于科舉及第,從政后秉公直言屢遭讒言,以文弱之身戍邊西北;接著輾轉數地,最后逝于上任途中。
即便是面對這樣顛沛曲折的人生,范仲淹的心境依然淡定而從容。這種心境被他傾注于文字里,便是《岳陽樓記》的思想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從來都是喜而不言,苦而不語。他們不會因得意而欣然忘形,更不會因失意而自怨自艾。
1
喜而不言,源自內心的自信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苻堅率百萬大軍壓境,京城建康人心惶惶。謝安作為征討大都督,卻在接到淝水之戰的捷報時,正與賓客對弈。
他展開軍報默讀片刻,便隨手置于棋盤旁,繼續落子。賓客按捺不住相問,他才淡淡道:“小兒輩遂已破賊。” 語氣平靜如常,仿佛只是談論天氣。那份將千鈞重擔藏于袖中、以從容姿態托舉家國的自信,令后世銘記。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
所謂炫耀,不過是利用旁人欽佩的目光,彌補內心的不自信,真正成就大事者,為人必定低調,因為這是源自內心深處對自我的肯定。
2
苦而不語,源自內心的堅強
宋神宗元豐三年,蘇軾被貶黃州,官階降至團練副使,俸祿微薄到需墾荒東坡求生。
他在茅屋里煮食粗糲的蔓菁、薺菜,連粥水都常摻著野菜纖維。友人來訪時,見他正就著鹽豉嚼食菜根,卻見他捧著陶碗笑談:“此中有真味,勝卻鱸魚膾。”
流放三載,他在田壟間寫下“莫聽穿林打葉聲”,把烏臺詩案的苦楚研成墨,在黃州的山水里寫下《寒食帖》的蒼勁。
那些咽下的苦澀從未化作怨懟,卻在竹杖芒鞋間凝成“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堅韌,讓千年后的讀者仍能觸摸到那份嚼碎苦難卻不言痛的風骨。
優秀的人,總是擁有強大的內心,總是獨行于沉默的時光里,忍受著寂寞,不張揚,不哀怨,用內心的篤定將人生綻放成一束永不凋零的生命之花。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京博國學
原標題 | 《真正優秀的人,都擁有這2種特征》
主播 | 姜玉函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朱浩銓
主編 | 崔靖芳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