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濟南7月8日電 題:警惕文明隔閡惡化為意識形態對抗
——寫在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召開之際
作者 王學典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當前,世界正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社會面臨諸多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聚焦探討人類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深刻理解并處理好文明間關系,積極推動文明對話,對于彌合分歧、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在當今時代,文明對話不僅具備深厚現實基礎,也彰顯著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文明的二重屬性是構成文明多樣性的哲學基礎
任何文明的存在都同時具備時間和空間二重屬性。文明的時間屬性即時代性,與所處時代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緊密相關,標識著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差異,因而使文明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的分野。
文明的空間屬性即民族性,源于特定地域的人文精神與歷史實踐。每一種文明都是民族生生不息、文脈相傳的產物,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與生存智慧,蘊含著跨越地域、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正如中華文明以“王者無外”“和而不同”的理念處理多民族關系,依靠文化認同而非武力強權維系延續,其包容性特質彰顯空間屬性的深刻力量。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以龐樸為代表)明確提出文明的空間屬性即民族性,強調文明絕非一元而是多元的,每種模式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發現徹底顛覆“先進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單線史觀,為傳統與文化的存續奠定合理性。無論東方文明或西方文明,各有其古代與現代的不同時間屬性;無論古代文明或現代文明,也各有東方與西方的不同空間屬性。兩種屬性共同構成文明多樣性的哲學基礎,使人類文明百花園的構想成為可能。
2025年6月21日,云南昆明,服裝服飾專場秀亮相“絲路云裳·南博時裝周”。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文明二重屬性的內在張力成就文明對話的現實可能
文明二重屬性的辯證關系,為對話提供了歷史邏輯與現實條件。
在傳統社會,受地理隔絕與生產力水平限制,文明間的時代性差異尚不顯著。此時文明交流呈現自發狀態:族群遷徙、商貿往來與文化互滲形成特定的“對話”模式,使空間屬性即民族性的客觀作用得以彰顯。
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包容實踐,證明不同質文明可以通過非強制方式實現共生。
大航海時代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西方文明的碾壓性優勢顛覆傳統格局。殖民擴張雖以暴力形式強迫眾多非西方文明接受現代化改造,客觀上卻打破地理藩籬,迫使各文明在碰撞中認知時代落差的關鍵作用。盡管這種“轉型”常伴隨文明斷層之痛,卻也催生了“被動式對話”的初始形態。
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自覺,是在充分認知文明時代屬性基礎上,對空間屬性的主動發現與重視。這是因為,西方文明在生產力空前發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其所孕育的深刻內在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從周期性經濟危機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發達的西方文明在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同時也反而給人類造成了更大災難,迫使人們開始全面反思西方文明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根源在哪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演化出的眾多不同文明,每一種文明都代表著人類為克服生存困境而選擇的智慧方向,每一個方向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人們對文明現代化課題的思考,為文明對話提供了動力和契機。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顛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更加賦予文明對話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科技革命正建構著文明互鑒的全球性基礎設施,使平等、高效、多維度的對話成為時代潮流。
2025年5月27日,“遇見云岡數字公益藝術展”在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紫荊藝術展覽空間亮相。圖為一位女士通過AR眼鏡隔空體驗云岡石窟的魅力。中新網記者 侯宇 攝
應對共同挑戰彰顯文明對話的時代必要性
當今人類正面臨二戰后最嚴峻的挑戰:陣營對抗激化,地緣沖突頻發,全球安全風險疊加放大。造成危機的深層原因,恰在于不同文明間未能實現真正地理解、尊重與信任。不理解其他文明,則固步自封、自設藩籬;不尊重其他文明,則以優越感強加價值觀;不信任其他文明,則以零和思維排斥打壓。三者層層遞進,使文明隔閡惡化為意識形態對抗。要完善全球治理,亟須通過對話破解“文明相處之道”的世紀難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認為,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演化是挑戰與應戰的結果。
實際上,今天的考古學已經證明,世界歷史曾存在過無數的文明。大浪淘沙,那些體量較小的文明絕大部分已經滅絕,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最后活下來的只有幾個超大體量、超大規模的文明體,而這些大型的文明體相互匹敵,誰也不能吃掉誰,誰也無法取代誰,誰也不能消化誰,誰也難以同化誰。這就是今天的現狀。彼此和諧相處,交流互鑒,才能使作為整體的人類文明獲得永續發展,而且,在這些不同文明體之間展開對話,實現互鑒,可能還是這些文明形態之間碰撞交往成本最低的方式。
從文明存續規律看,文明對話是維護多樣性、實現人類精神繁榮的前提。文明的民族性孕育獨特的美學體系、倫理法則與認知模式,構成文明獨特性的基因圖譜。如果文明喪失多樣性,清一色的人類精神家園也必將淪為文化荒漠。地理環境塑造的差異性生產生活方式,熔鑄為各文明特有的價值內核。只有堅守對話原則,才能使多元文明在流動與碰撞中煥發新的生機,延續人類精神的創造偉力。
從現代性發展維度看,文明對話是破解發展鴻溝的必由之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單一性神話已被中國實踐證偽。當代中國繼承“責任為先、集體至上、和合共生”的東方倫理基因,開創非西方模式的現代化路徑,證明現代文明絕非單一形態。各文明需通過對話互鑒,探索契合本土文脈的發展方案:在時間屬性上借鑒先進生產力,在空間屬性上發揚傳統價值,最終實現“舊邦新命”的歷史轉型。唯有如此,方能彌合發展斷層,實現多元文明的共榮共生。
當地時間2025年7月5日至6日,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合作舉辦“茶和天下·雅集”活動。圖為德國女孩學習茶道表演。中新社發 柏林中國文化中心 供圖
拓寬交流平臺、增進相互理解是推進文明互鑒的現實路徑
建構有效的文明對話機制,需依托多維度實踐:
學術對話是理論深化的核心渠道。應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推進跨文明學術合作:如儒學與自由主義對話揭示制度倫理的互補性,儒伊對話探索宗教文明的和諧基礎等。
人文交流是情感聯結的關鍵紐帶。通過文藝作品展演、青年學者文化研習營、非遺體驗等形式,使抽象價值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美學。尤其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沉浸式文化交流產品,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文明的“具身化”傳播。
民間交往是文明對話的根基。我們應當支持城市締結文明對話伙伴關系,鼓勵教育機構開設多元文明通識課程,推動跨國企業建立文化融合管理制度。在人工智能倫理、生態治理等新領域創設文明協同機制,使對話從理念層面向解決人類共同挑戰的實踐維度延伸。(完)
作者簡介:
王學典。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王學典,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文史哲》名譽主編、《孔子研究》主編;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等職;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