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瑞昌市第一中學通報,未報清北學生已按照意愿填報志愿。(7月7日 南風窗)
情況通報
教師因學生未報清北而情緒失控,表面是教師職業邊界失守,深層卻折射出教育評價體系的隱憂。涉事教師的檢討與致歉,固然展現了認錯態度,但將責任完全歸咎于個人,顯然失之偏頗。
教師對清北的執念,背后恐怕難脫現實邏輯的驅動。在不少學校,頂尖學府錄取人數是衡量辦學質量的核心指標,直接與教師考核、獎金分配乃至學校聲譽綁定。當“清北錄取”成為懸在教師頭頂的“硬指標”,職業行為難免被任務綁架。微信群中流露的急切,既是個人教育情懷的投射,更可能是考核壓力下的應激反應。
學生志愿填報的自主性,本是教育尊重個體差異的底線。即便清北光環耀眼,專業適配、興趣所向才是決定人生走向的關鍵。若為追求名校標簽而犧牲學生長遠發展,即便踏入頂尖學府,也可能陷入“學非所愛”的困境,這樣的“成功”代價未免太大。
學校在通報中強調“充分尊重學生意愿”,這一表態值得肯定,但更需審視管理機制:是否過度強調升學指標?是否用物質獎勵強化了功利導向?教師的“越界”或許是個體行為,但催生這種行為的土壤,才是更值得警惕的問題。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合適的人”而非“名校的人”。分數之外,教會學生自主選擇、為自己負責,或許是更重要的一課。這場風波提醒我們:破除“唯名校論”的桎梏,讓評價體系回歸育人本質,才能讓志愿填報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規劃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