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985字
預計閱讀時間: 5分鐘
B細胞起源淋巴瘤的診斷邏輯思維需要結合形態(tài)學、免疫組化標志物和分子病理學等多維度信息。以下是完整的診斷邏輯步驟,幫助病理醫(yī)生在復雜病例中理清思路,做出精準診斷:
1. 明確診斷步驟:從基礎到特異
(1)基本病理評估
組織結構:觀察淋巴結是否存在正常皮質、髓質分區(qū),是否有濾泡結構。
細胞形態(tài):注意細胞大小、核形、染色質分布以及核仁特征。
小細胞:核致密(如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
中等大小細胞:核仁明顯,染色質疏松(如邊緣區(qū)淋巴瘤)。
大細胞:核大、胞漿豐富(如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細胞分布:彌漫性增殖還是結節(jié)性分布。
(2)結合臨床信息
病灶部位:淋巴結、脾臟、骨髓或外結節(jié)器官。
臨床表現:是否有B癥狀(發(fā)熱、盜汗、體重減輕)、免疫缺陷或EBV感染史。
年齡因素:不同類型的B細胞淋巴瘤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不同。
2. 免疫表型的分析邏輯
B細胞淋巴瘤的診斷高度依賴免疫組化標志物的檢測。以下是主要標志物及其診斷意義:
(1)通用B細胞標志物
CD19、CD20、CD79a、PAX5:
這些標志物高度特異,B細胞來源淋巴瘤基本均表達。
若不表達B細胞標志物,需警惕漿細胞腫瘤或未分化癌。
(2)特定亞型標志物
根據標志物組合進行亞型分類:
濾泡性淋巴瘤(FL):
CD10+,BCL6+,BCL2+(t(14;18)相關)。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CD20+,分亞型時關注CD10、BCL6和MUM1的表達。
生發(fā)中心B細胞亞型(GCB):CD10+,或CD10-、BCL6+、MUM1-。
非生發(fā)中心B細胞亞型(非GCB):CD10-、MUM1+,或CD10-、BCL6-、MUM1-。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
CD5+,CD23+,LEF1+、Cyclin D1-。
經常伴輕鏈限制(κ或λ)。
套細胞淋巴瘤(MCL):
CD5+,Cyclin D1+(t(11;14)相關)。
SOX11+幫助鑒別無Cyclin D1表達的MCL。
邊緣區(qū)淋巴瘤(MZL):
CD10-,Cyclin D1-,CD5-。
可能伴有MALT1基因重排(尤其是發(fā)生在胃和肺的MZL)。
漿母細胞性淋巴瘤(PBL):
CD138+,MUM1+,PAX5弱表達或陰性,EBER+。
CD20、CD79a常陰性。
伯基特淋巴瘤(BL):
CD10+,BCL6+,MYC重排(t(8;14)相關),BCL2-。
高Ki67增殖指數(>90%)。
(3)其他重要標志物
輕鏈限制(κ/λ): 判斷單克隆性。
CD30: 見于經典霍奇金淋巴瘤和部分DLBCL。
CD56: 提示神經內分泌分化,偶見于DLBCL。
EBER原位雜交: EBV相關淋巴瘤的重要指標。
3. 分子病理學的輔助診斷
(1)基因重排
IGH重排:B細胞淋巴瘤的克隆性證據。
MYC重排:常見于伯基特淋巴瘤和“雙重打擊” (MYC+BCL2+)及“三重打擊”淋巴瘤(MYC+BCL2+BCL6+)。
(2)染色體異常
濾泡性淋巴瘤:t(14;18)。
套細胞淋巴瘤:t(11;14)。
伯基特淋巴瘤:t(8;14)。
(3)突變檢測
TP53突變:預后不良的指標。
BCL2、BCL6突變:部分DLBCL亞型相關。
MYD88 p.L265P 突變:大部分淋漿細胞性淋巴瘤和部分DLBCL
4. 分亞型診斷的邏輯路徑
(1)根據CD5陽性與否分組
CD5+:
CD23+:CLL/SLL。
Cyclin D1+:MCL。
CD5-:
CD10+:濾泡性淋巴瘤、GCB型DLBCL、伯基特淋巴瘤。
CD10-:邊緣區(qū)淋巴瘤、非GCB型DLBCL。
(2)根據腫瘤細胞大小分組
小細胞:
CLL/SLL、邊緣區(qū)淋巴瘤。
中等細胞:
濾泡性淋巴瘤、MCL。
大細胞:
DLBCL、PBL。
(3)根據增殖指數分組
Ki67指數高(>90%):伯基特淋巴瘤。
Ki67指數低至中等:濾泡性淋巴瘤、DLBCL。
5. 常見診斷陷阱及應對策略
(1)標志物異常表達
如CD5在部分DLBCL中表達,可能誤診為MCL。
異常標志物表達需結合其他特征綜合分析。
(2)標本固定或染色問題
不完整的免疫組化面板可能導致錯誤結論,建議補充檢測。
(3)特殊類型的識別
如漿母細胞性淋巴瘤(PBL)可能與DLBCL混淆。
加入CD138、MUM1和EBER等輔助標志物。
6. 診斷整合的邏輯思維
(1)多層次信息整合:
形態(tài)學:腫瘤形態(tài)及分布模式。
免疫表型:主要標志物和輔助標志物。
分子病理學:基因重排及染色體異常。
(2)明確診斷分類:
分類診斷需結合WHO分類標準,區(qū)分不同B細胞腫瘤亞型。
(3)與臨床醫(yī)生溝通:
提供明確診斷及可能的治療靶點,如CD20表達是否適合利妥昔單抗治療。
通過系統化的診斷邏輯,B細胞起源淋巴瘤的診斷可以更加準確、系統和科學。
來源:病理柳葉刀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