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Pixabay
撰文 | 宋文法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它主要寄生在人類胃部,與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的關系,約70%的胃癌都和幽門螺桿菌有關,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類生物致癌因子。
胃癌,是一種惡性腫瘤,是全球第五大癌癥死因,尤其在亞洲地區發病率較高,慢性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是其主要可預防的病因。
2025年7月7日,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的研究論文。
研究顯示,預計在2008-2017年出生的人中,全球將發生1560萬例胃癌,其中76%可歸因幽門螺桿菌感染。研究呼吁加強胃癌預防策略,特別是在高負擔國家推廣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根除治療。
其中,中國的數據尤其嚴峻,預計2008-2017年出生的中國人群中,將有近489萬例胃癌發生,其中約370萬例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
圖:論文截圖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結合了GLOBOCAN 2022的國家年齡特異性發病率和聯合國的人口預測數據,量化了185個國家中2008-2017年出生隊列的預期胃癌病例,并分析了胃癌亞型數據。
結果顯示,預計在2008-2017年出生隊列中,全球將發生1560萬例胃癌,其中76%可歸因幽門螺桿菌感染。
亞洲是胃癌負擔的主要貢獻者,預計有1060萬例(68%),其次是美洲(200萬例,13%)和非洲(170萬例,11%)。
在亞洲中,中國的數據尤其嚴峻,預計2008-2017年出生的中國人群中,將有近489萬例胃癌發生,占全球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癌的31%,其中約370萬例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
圖:論文截圖
研究還發現,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策略可以顯著減少胃癌病例。假設干預效果為100%,可減少75%的胃癌病例;效果為80%時仍可減少60%。
研究指出,盡管中國部分地區已實施胃癌篩查計劃,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導致胃癌風險持續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非賁門胃癌風險尤其高,占中國胃癌病例的78.5%。
研究人員表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可預防因素,但全球范圍內仍缺乏系統性防控措施。
因此,研究建議,在高負擔國家(如中國、印度)推廣低成本篩查和抗生素治療方案;目前僅有一種幽門螺桿菌疫苗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需要加快疫苗研發。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93-6
助力醫學研究高質量發展,推動醫療科技創新轉化!
研究設計|課題申報|數據挖掘|統計分析
生信分析|選題指導|寫作指導|評審指導
選刊投稿指導|研究項目指導|定制化培訓
定制化研究設計|真實世界研究(RWS)實施
聯系醫諾維
醫諾維,一站式科研平臺,科研合作請點擊公眾號菜單“科研合作”。
轉載、進群、宣傳研究成果、新聞稿、課題組招聘、企業宣傳推廣等,請掃碼添加小編,切記注明來意。
(請注明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