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稱呼“我”的時候,人們有各種稱謂。
普通老百姓可以說黔首、愚、鄙、卑、仆等;有點身份的士大夫、公卿 、官員可以稱某、仆、臣、下官、老臣等。而諸侯王卿則會自稱寡人、孤、不谷等。
而秦始皇一統天下后,為何單用一個“朕”字來稱呼自己呢?
天下人人稱孤道寡
周公以“禮樂”治天下,周王朝分封諸侯,分封的多是姬氏家族的諸侯。
當時還明確規定了“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朝庭之理,貴不讓賤, 所以明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
這句的意思是,在稱呼別人或者自稱時,必須根據品級、地位、尊卑、貴賤,任何人不能超過禮法的界限。
西周代商之后,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地位最高。鼎盛時期,周天子對外會自稱“予一人”,以彰顯“承天命治天下”唯我獨尊的權勢,周天子之下的人最多只能說“孤”。
如《尚書·湯誥》中寫道:“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眾人都得聽從我的指令。
可是,隨著諸侯崛起,周天子衰弱,周天子在和別人溝通時稱呼又有所變化。
為了區別身份,諸侯王一般使用“孤”、“寡人”、“不谷”等自稱。
“孤”的意思是指繼位者從父親處獲得王位,沒有了依靠,是一種期望得到扶持的低姿態稱呼。
”寡人“是指“寡德之人”,是王侯一種自謙的說法,表明自己崇尚德行,以德治天下。
寡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人數少,金字塔頂尖,優秀的人很少。
谷是糧食,可以養活天下人。“不谷”是指自己不夠善良,不能養濟天下,也是自謙。
春秋戰國時,人才流動性大,每個人都想一展所長,看一個君主不順眼,大不了換個國家。
所以,為了招攬人才,各諸侯國都會稱孤道寡,禮賢下士,以便吸引更多人效力。
起初,大家都還尊重“周天子”這個大家長。他們遇到事情也都會請示周天子,由天子居中協調或者解決。
可是,隨著禮樂征伐來自于諸侯后,禮樂崩壞,即使諸侯承認周天子的合法地位,不過從稱呼上,周天子不敢再和以前一樣了。
比如齊桓王時,曾派管仲調解戎族和周天子的矛盾,又相繼去協調金國和戎族的矛盾。
周天子表彰管仲的作為時,居然以上卿禮設宴招待管仲,而且交流時也不用“予一人”這種自稱。
尤其到了戰國末期,為了獲得各諸侯的幫助,周天子不得不自降身份安撫別國。
如《戰國策》記載,周赧王在接見楚國使臣時說“寡人愿與君會盟”。
甚至到了權威崩塌后,周赧王不得不自稱“孤”以求自保,如給秦昭襄王書信時稱“孤聞秦欲伐周”。
不過,隨著一位千古一帝的出現,這種尊卑混亂的局面終于被重建了。
文治武功始皇帝
嬴政出生在趙國邯鄲,剛兩歲時,秦趙大戰,父親子楚丟下嬴政母子獨自逃回了秦國。
由于兩國戰爭頻發,嬴政有幾次差點被趙王處死。好在有母親的保護,有驚無險。
嬴政在外祖的幫助下進入貴族學校上學,但是時常被貴族子弟堵住毆打謾罵。
從小寄人籬下的嬴政,學會了隱忍。好在有母親的照顧,嬴政能夠有機會學習四書五經。并且,從申越那里,學習治國之道以及兵法劍術等。
嬴政從小的經歷,讓他不敢懈怠,也讓他更早地認識到力量的重要性。這段難堪的童年,也為嬴政日后統一六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直到嬴政9歲那年,父親子楚繼位秦王。趙王為了緩和彼此的矛盾,將嬴政和趙姬送回了秦國。
回到秦國的嬴政也沒過上快樂的童年生活,剛即位沒到3年的父親秦莊襄王死了。
此時,商人呂不韋已經做到了丞相,早已經和華陽夫人商量好,把嬴政運作成了子楚的嫡長子。
所以,嬴政14歲時繼承了秦王位,不過卻不得親政。
不過,自小在夾縫中生存的嬴政自然懂得韜光養晦,暗中在軍隊中培養自己的親信,還主動聯系宗室,積累資源。
之后借嫪毐之事,逐出了呂不韋,順利拿回了權力。
拿回權力的嬴政,開始了自己的光輝征程。
嬴政認為全天下都將是自己的,所以在任用人才時,不局限于秦國,只要有才學,都可以來秦國謀得職位。
而且,嬴政扶持底層人才為新貴族,延續商鞅時期的法家政策,使全國軍事、糧草獲得了極大的飛躍。
之后,在秦國的征伐下,不到40歲的嬴政就消滅了六國。
統一六國后,嬴政的腳步并沒有停下,花了三年時間,秦軍征服了嶺南這片煙瘴之地,并且將華夏文明帶了過去,使嶺南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自此,中國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西南方向上,嬴政修建棧道,打通了和西南少數民族交流的通道,為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此外,由于幾百年的內部征戰,給了北方匈奴的發展時機,野蠻的匈奴時常劫掠北方邊境。
于是,嬴政一邊修建萬里長城,一邊派蒙恬、楊翁子北擊匈奴,將匈奴趕走后,遷移百姓重建河南、河西地區。
一邊開墾屯田,一邊守衛邊疆,讓北部邊疆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了穩定的發展。
消滅六國后,在如何管理新的國家這個問題上,嬴政制定了“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
同時,在農業、商業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合理的改善。
此外,他推出了三公、九卿制度,設立郡縣,不再分封諸侯屬地,將貴族的權力分散開來。
就這樣,開天辟地的新帝國誕生了。很多制度都是新的,稱呼當然也需要變更。
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三皇五帝,于是封自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
以前稱孤道寡是為了招攬賢才,彰顯自己的德行。如今天下一統,如何自稱才能顯示出始皇帝的霸氣呢?
最終,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昭告天下,以后“天子自稱曰朕“。
“朕”在春秋戰國時,人人都可以用,比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前無古人的秦始皇為什么要用“朕”自稱呢?
始皇帝自稱“朕”
周朝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去世后,天子名號無人使用。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用五德終始說中的五行相克,“周為火,秦以水克之”,宣布秦國取代周是天命所歸,所以秦始皇稱皇帝是合法的。
但是周朝分封導致皇帝權力被諸侯掠奪侵占,秦始皇認為這是因為周王朝不夠強大,不足以震懾管理全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秦始皇認為,不僅僅要從制度上、文化上實現全國統一,皇帝的稱謂也要獨一無二。
于是,秦始皇霸道地占用了“朕”字的使用權,用來表明之前天下人人可用,但現在始皇帝要用,你們都不可以用了。
秦始皇使用“朕”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嗎?可是秦朝時,并沒有語言忌諱這一要求,始皇帝的“政”、“正”等等,在民間都是可以隨便說的。
那還有哪方面原因,讓始皇帝采用了“朕”字呢?
首先,就是使用人群上,雖然老百姓也可以用“朕”字,但秦朝建立時,口頭上的朕字被其他字替代,如余、我等,“朕”字幾乎在日常生活當中消失了,更何況從貴族常讀的四書五經中,更多使用的是“吾、我”這些字。
所以皇帝自稱“朕”不會影響大家的生活、學習。又因為大家都知道“朕”的意思,更方便普及。
另外,相對于其他字,比如余、吾這些字,”朕”往往只代表一個獨立的個體。
比如殷商甲骨文當中的“余令角婦載朕?”、“朕出今夕”,具有獨特性。
再從字的結構上來說,中國文字都是從象形字衍生出來的,字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想表達的含義。
“朕”字在秦李斯創立的小篆體中,偏旁“月”字是一個“舟”字的樣子,在那時候,耕作和打魚是獲取資源的兩種主要途徑,而想要多打魚,就得有船或者小舟。
所以,舟從這角度可以代表財富。
“朕”右半部分,像是祭拜、叩拜,又像是托舉著權杖一般,象征著權力。
天子掌握天下,自然是既有錢,又有權,是天底下人人膜拜的對象。
當時,“朕”相當于是古文字,更能渲染皇權的神秘色彩。因此,“朕”字成為了皇帝的專屬。
結語
“朕”字,一直是皇帝的專用字,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始皇帝到底為什么用“朕”這個字,可能,真正原因只有他和李斯知道吧!
不過,即便始皇帝不用“朕”這個字自稱,始皇帝都是獨一無二,繼往開來的千古一帝。
一字而已,對始皇帝而言,只是錦上添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