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 川
編輯|大 風
AI眼鏡,這個在去年還略顯清冷的賽道,正在迎來一場“iPhone時刻”。
2025年Q2季度,AI眼鏡的新老玩家開始密集“上新”。Meta推出全新眼鏡產品系列Oakley Meta、谷歌與中國公司XREAL發布了Project Aura AR眼鏡、聯想也發布了兩款AI眼鏡新品……
緊接著小米也加入這場新硬件戰場,1999元的小米AI眼鏡徹底打開了消費認知邊界。
甚至還有消息傳出,今年WWDC 2025,最“one more thing”的產品,將是全新的蘋果AR眼鏡。
“百鏡大戰2.0”的帷幕,已經被打開。
百鏡大戰2.0
提到AI眼鏡,當下最火的就是小米AI眼鏡。標準版售價1999元,單色電致變色版售價2699元,彩色電致變色版售價2999元。
無論是產品形態,還是性能配置,小米AI眼鏡高度對標Ray-Ban Meta,搭載高通AR1芯片,電池比Meta大了64%,續航有8.6小時。
在硬件上,小米AI眼鏡可以通過眼鏡來拍攝圖片和2K高清視頻,隨時隨地解放雙手。甚至還可以進行直播,把第一人稱視角畫面分享出去。
在軟件上,小米AI眼鏡支持小愛同學AI識物問答,可以詢問眼前的花是什么品種、眼前的狗狗是什么品種。甚至幫你翻譯眼前看到的英文,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物理外掛”了。
小米AI眼鏡初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目前全國各地的小米之家,彩色電致變色版均是一“鏡”難求。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智能眼鏡領域并非新兵。2022年,小米曾推出米家眼鏡相機,該產品發布5分鐘眾籌金額就突破100萬元。
除了跨界而來的小米之外,國內AI眼鏡玩家也過得相當滋潤。目前國內AI眼鏡玩家的頭部玩家分別是Rokid、雷鳥創新、李未可。
其中,Rokid在AR眼鏡市場默默耕耘10年之久,是不折不扣的老玩家。
在去年11月18日,Rokid發布了一款AR眼鏡Glasses,頻頻登上央視,甚至成為了被央視帶貨的產品。
在CCTV4的一次訪談上,Rokid創始人就現場展示了Rokid Glasses講稿功能,完成了訪談節目,并稱贊其像是“一個AI秘書”。
此外,Rokid眼鏡還登陸了中國空間站,是全球第一個上太空服役的AR產品。
在文旅賽道,Rokid更是傲視群雄。它可以實現文物、名勝的智能導覽,在全國博物館的AR眼鏡也基本全是Rokid,市占率達到99%。
目前Rokid Glasses采用F碼優先發貨模式,在今年6月底,面向F碼用戶按下單順序優先發貨。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國內的AI眼鏡賽道,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每個品牌都有自己擅長的獨門絕學。
雷鳥創新無疑是其中“動作最大”的一位。
在2024年,雷鳥創新完成B+和B++輪超5億融資;在今年3月,雷鳥創新又完成新一輪億元級融資。
今年5月27日,雷鳥連續發布了四款AI眼鏡新品。CEO李宏偉在新品發布會上透露:“2025年第一季度,雷鳥在國內AR市場市占率達到了45%。”
按照其發言,這意味著,國內每賣出兩臺AR眼鏡,就有一臺出自雷鳥。
而剛剛過去的618電商大促中,雷鳥創新市場占有率達52%,銷量同期增長3.36倍,是京東+天貓XR行業雙平臺銷量冠軍。
在小米AI眼鏡之前,雷鳥創新先跑贏了市場。
李未可是國內AI眼鏡中,最強調“性價比”的一個。5月25日,李未可舉行了一場 2025 新品發布會,上線了三款全新的AI眼鏡:李未可View AI拍攝眼鏡,上市價為1999元起;李未可City,售價999元起;City Air AI音頻眼鏡,售價899元起。
同時,李未可還首次發布了AI眼鏡智能體:零級智能體ZeroAgent,并且基于自主訓練大模型 WAKE-AI。
作為AI眼鏡市場的首個智能體,李未可選擇了一條和其它品牌截然不同的打法,選擇了自研大模型。而Rokid和雷鳥創新都選擇了阿里云的通義系列大模型。
至于這個零級智能體ZeroAgent究竟好不好用,還需要等待市場用時間來進一步驗證。
國內玩家差距過大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半年已有超30家海內外廠商發布了AI眼鏡產品包括小米、百度、Meta、星紀魅族等科技巨頭,以及影目科技、Rokid、雷鳥等新興品牌,還有LOHO、寶島眼鏡等傳統眼鏡制造商。
艾瑞最新數據顯示,在2024年,AI眼鏡全球出貨量達到234萬臺,中國市場出貨量達到36萬臺;預計到2028年AI眼鏡的全球出貨量規模將達到2600萬臺,中國市場出貨量達到972萬臺。屆時,AI眼鏡賽道體量將觸達兩千萬量級。
在龐大的數字下,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國AI眼鏡市場的出貨量,僅占全球市場的1/8(2024年數據)。
國內的AI眼鏡市場熱度還不夠,行業缺少一個真正的領頭羊角色來完成市場教育。不論是Rokid、雷鳥創新、李未可,還是小米,都暫時無法勝任這個角色。
尤其是對比Meta來說,差距就更大了。
在2014年,Meta還叫Facebook的時候,就以20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虛擬現實設備商Oculus VR。在2021年,Facebook更名為Meta,將公司的戰略重心轉移到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上面,并搭建了元宇宙平臺。
雖然這是一次堪稱失敗的嘗試,但也證明,在虛擬現實領域,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比Meta花錢更多。
大筆大筆的真金白銀砸下去,換來了Meta AI眼鏡的市占率。
據今年年初Meta AI眼鏡Ray-Ban Meta的合作方透露的消息稱,這款AI眼鏡銷量已達200萬,并有望在2026年年底將產能提升至1000萬臺。
今年2月,Meta又對外公布了Project Aria Gen 2原型機,這款重量僅為75g的AR眼鏡,不僅加入了眼動追蹤、手勢追蹤等交互能力,續航做到了6-8小時,還再次升級了AI能力。
不論是技術還是市場,Meta都要領先國內玩家好幾個身位。
再加上谷歌剛剛宣布,與中國AR品牌Xreal達成戰略合作,以Project Aura的名義首款搭載安卓XR平臺的AR眼鏡。
以及有外媒爆料,蘋果即將在2026年年底發布對標Ray-Ban Meta的AI眼鏡。
國內AI眼鏡玩家在未來面臨的挑戰接踵而至。
但目前來看,我們需要補足的功課還有很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