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西寧水井巷的酸奶攤前長大的,從小聞著酥油茶的香氣看湟水穿城,以為往后的人生都離不開高原的遼闊。
直到四年前因一場青神竹編展與眉山結緣,這座被岷江滋養的川西小城,竟讓我賣掉了西寧海湖新區的房子,在東坡湖旁買下一套帶陽臺的公寓。
如今推開窗就能看見三蘇祠的飛檐,茶幾上常年泡著蒙頂山甘露,連吃牛肉面都習慣加一碟眉山泡菜。
今天就著剛蒸好的青海花卷,跟大家聊聊這個讓我把青海戶口換成眉山身份證的城市,究竟藏著多少勾人心魄的魔力。
印象一:岷江的水,比湟水更溫柔
青海人看慣了湟水穿西寧城而過的粗獷,可定居眉山后,最貪戀的便是岷江邊的晨霧。
每天清晨推窗,江面總浮著一層薄紗般的水汽,漁船在霧中搖櫓,江水緩緩流淌的聲音像搖籃曲。
比起西寧湟水冬季冰封時的凜冽、夏季奔涌時的豪邁,岷江更像一位溫潤的長者,四季都泛著粼粼波光,連江邊散步的節奏都比西寧慢半拍。
記得剛搬來時,我總忍不住在傍晚去濱江公園坐著,看燈籠亮起時倒映在江面,像撒了一把碎金 —— 這是西寧湟水岸邊從未有過的溫柔。
印象二:三蘇祠的墨,藏著千年文脈魂
在西寧時,我常去塔爾寺感受宗教的莊嚴,而眉山的三蘇祠則是另一種精神棲居地。定居后辦了年卡,每周都會去紅墻竹影間走走。
記得第一次看見老先生帶著孩童在東園臨摹《赤壁賦》,毛筆劃過宣紙的沙沙聲,竟讓我想起西寧經幡飄動的聲響 —— 只是這里的聲音里多了份詩書傳家的雅致。
最妙的是春日銀杏新抽葉時,陽光透過葉隙照在碑刻上,那些千年文字仿佛活了過來,和塔爾寺的酥油花一樣,都是時光沉淀的信仰,只是一個是文化的傳承,一個是宗教的凝聚。
印象三:瓦屋山的綠,比青海湖更沁心
青海有青海湖的湛藍壯闊,而眉山的瓦屋山卻用立體的綠意治愈了我的高原干燥癥。
定居后第一個夏天,我帶著西寧來的父母去瓦屋山,當冷杉林的霧氣漫過腳踝時,母親忍不住說:"這比青海湖邊上還涼快!"
確實,這里的綠是層層疊疊的 —— 珙桐花如白鴿飛舞,苔蘚覆蓋的石階透著潮氣,瀑布濺起的水珠沾在臉上,和青海湖的蒼茫開闊不同,瓦屋山的綠是能讓人鉆進去的靈秀,像把整個川西的溫柔都揉進了這片山林。
印象四:眉山的早茶,鮮得讓人忘了牛肉面
在西寧,早餐是 "牛大碗" 配茶葉蛋的實在,而眉山的早茶卻讓我這個青海人開了眼界。
家樓下的蹺腳牛肉館成了我的第二個食堂,每天清晨老板都會舀一勺奶白的湯頭,撒上芹菜末,配上剛出爐的龍眼酥 —— 那鮮味不像青海酸奶的酸冽直接,而是帶著岷江流域的溫潤,慢慢在舌尖化開。
有次帶西寧老友來吃,他捧著空碗感嘆:"這湯比我們青海的羊肉湯還講究!" 是啊,西寧牛肉面是西北的豪邁,蹺腳牛肉是川西的精致,兩種滋味,現在都成了我的日常。
印象五:彭祖山的靜,美得像首田園詩
西寧的北禪寺透著丹霞地貌的雄渾,而眉山的彭祖山則是丘陵地帶的溫婉。
定居后愛上了去彭祖山晨練,山腰的壽泉邊總聚著打太極的老人,他們教我喝泉水時要雙手捧杯,說 "這是東坡先生喝過的水"。
登上攬勝亭,山下稻田如金色地毯,農舍炊煙裊裊 —— 這場景讓我想起青海的油菜花田,卻又多了份 "采菊東籬下" 的閑適。最神奇的是這里的空氣,總帶著草木香,不像西寧秋季的干燥,眉山的濕潤讓我多年的鼻炎都好了不少。
印象六:柳江古鎮的奇,驚得人想把青海朋友全叫來
西寧的東關大街是回族風情的集中地,而柳江古鎮則是多元文化的奇妙碰撞。
定居后常帶父母去古鎮過周末,看百年榕樹的氣根垂到江面,細雨中的吊腳樓像水墨畫,最絕的是曾家大院的雕花木門配西洋玻璃,屋檐下還掛著羌族的羌紅。
有次青海的藏族朋友來玩,在古鎮的茶館里喝著蓋碗茶,看著川劇變臉,突然說:"這跟我們青海的塔爾寺廟會一樣熱鬧,卻又不一樣。"
是啊,西寧是單一民族的鮮明,眉山是多元文化的悄然融合,這種包容感讓人舒服。
印象七:眉山對成都的態度,像青海人看蘭州
在西寧時,我們把蘭州當 "兄弟城市",而眉山人對成都的態度也透著相似的自在。
定居后常聽鄰居說:"成都有太古里,我們有三蘇祠嘛!" 他們會驕傲地推薦本地的泡菜廠,也會吐槽成都的快節奏,但轉頭又坐 20 分鐘高鐵去成都逛街。
這種既獨立又融合的狀態,像極了青海人對蘭州的感情 —— 不依附,也不排斥,知道自己的閃光點在哪。
就像我現在,既會做青海的手抓羊肉,也學會了用眉山豆瓣炒回鍋肉,兩種生活,活得明明白白。
結尾:當青海花卷遇上東坡肉
此刻坐在陽臺上,看著東坡湖的夜景,茶幾上擺著剛蒸好的青海花卷和朋友送的東坡肉罐頭。
四年時間,我在眉山的陽臺上種了青海帶來的枸杞苗,旁邊是鄰居送的青神竹編盆栽 —— 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竟在岷江的水汽里長得格外茂盛。
父母現在每年有一半時間住在眉山,父親學會了用眉山泡菜調青海釀皮,母親在彭祖山跟著老人學太極,連最戀家的弟弟都計劃來這邊開家青海酸奶店。
這座讓我放下酥油茶改學泡茶的城市,
從不是簡單的 "第二故鄉",
它更像一本用岷江活水寫就的書,每一頁都藏著讓青海人驚喜的注解:當青海花卷的麥香混著竹編的清芬,當湟水的豪邁遇上岷江的溫柔,當天山的雪水意象化作瓦屋山的云霧 —— 原來人生真的可以在千里之外找到另一種 "母語般" 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