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熱的話題莫過于美國的“大而美法案”,但看到網上的解說,大多是在迎合網友們的情緒,讓大家像看笑話似的看待這個法案。
迎合情緒確實能帶來流量,但卻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信息 繭房的誤導,讓我們喪失對美國轉向的關鍵機會把握。
國內主流的解說,說的 主要 有兩個點,一個是 劫貧濟富,另一個是推高債務上限造成的美債信用危機。但這顯然不是這次法案的關鍵影響。
對于我們這樣的要在市場一線拿真金白銀對賭市場機會的人來說,顯然不能人云亦云去理解,而是要更深入的 挖掘 本質,來把控世界節奏的變化。
要理解懂王大而美法案的關鍵轉向邏輯,我們必須先理解債務經濟及中美競爭的底層邏輯,在這里,我用一個例子來展開敘述。
一)債務和財富的元規則
我們假設有一個村子,我們叫它C村好了。
為簡化說明,假設C村的經濟只有兩個行業,一個是種菜,一個是打漁,菜農用白菜交換漁夫的魚,從而實現勞動交換和經濟發展。
假設有1個菜農,希望先苦后甜,于是打算今年種更多的菜賣給漁夫,但漁夫卻沒有更多的魚用于交換。于是漁夫給菜農打了欠條。
菜農拿到這些欠條,就可以在明年少種菜,然后在明年用欠條而不是白菜來換漁夫的魚。這樣,菜農就實現了今年多干,明年少干的先苦后甜。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菜農拿到的欠條,就是菜農的財富,或者說資產,但其同時也是漁夫的負債。
什么是財富,財富就是對他人勞動的索取權,可以購買他人因勞動產生的產品或服務。
而任何一個人的財富,必然對應著某一方的負債。
而這正是現代貨幣學遵循的元規則。
以上述例子為例,我們可以把欠條,稱為貨幣,并且在現代貨幣學當中,任何一份貨幣的誕生,一定對應著等額債務的同時誕生。
以中國5月末的數據為例,M2是325萬億,其中基礎貨幣,也就是央行發行的是36萬億,剩下的289萬億,都是商業銀行的派生貨幣。
289萬億的貨幣,都是居民或企業在貸款時創造的。
比如某人買房貸款200萬,商業銀行就同時生成200萬貨幣和200萬負債,負債歸此人,而200萬付給開發商。
開發商獲得的200萬財富即是此人的負債,一一對應。
再比如企業貸款1000萬經營,銀行同時生成1000萬貨幣和1000萬債務,債務歸企業,而貨幣由企業支付給打工人或供應商。
打工人和供應商獲得的收入和企業的債務一一對應。
當然,企業投產后通過賣出商品可以再賺回這些貨幣,并歸還債務。
這樣,通過借債和還債,貨幣的創造和消滅,創造了生產和消費,以及GDP。
那么剩下的36萬億基礎貨幣呢?同樣,也都是來自負債。
這36萬億,其中一大半來自因外匯占款而發行的人民幣。如下圖,36萬億基礎貨幣中21萬億來自外匯占款。
你可以把外匯,也就是美元,理解為我們對美國的財富,以及美國對我們的負債。因為美元最終來自美聯儲的負債。而其負債是以其資產(主要是美國國債)為擔保發行的。
也就是這21萬億的貨幣,對應著美聯儲的債務,追根溯源則是美國國債。
那么這36萬億,除外匯以外的部分呢?也是一樣的分析,但限于篇幅關系我就不展開了(有關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詳細解析, 知識星球的同學可以看下我去年發布在精華區的兩篇解析文章 )。
也就是說,任何一份貨幣,無論基礎貨幣還是派生貨幣,一定對應著等額的債務,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個企業賺來的貨幣,一定對應著某一方的負債。
從而我們得到推論:在一個經濟系統中,任何一方要增加財富(貨幣),必須要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負債。
記住上述結論,后面論述大而美法案的影響時會用到。
如果你要讓社會財富永遠增長,換個說法就是讓社會債務永遠增長。
并且,從經濟數據上看,國家債務,企業債務,個人債務,都是永遠增長的(底層邏輯是長期看,杠桿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GDP增長必然推動債務增長);具體操作上,如果企業或個人因為經濟衰退周期而去杠桿導致債務余額下降,政府部門就會更多發債來對沖個人和企業的債務下降,使得債務總量繼續增長以確保穩住經濟。
所以,和債務一一對應的貨幣總量(M2),自然也是永遠增長的。
二)籠罩在內卷上的陰影。
在前文中我們得到推論, 任何一方要增加財富(貨幣),必須要有另一方同意增加負債。
比如說,上述例子中,C村的菜農,想多種菜賣給漁夫,但漁夫只要不肯打欠條,其支付能力就有限,因此需求就有限,那么菜農多種的菜也是賣不掉的,最后只能爛在地里。
此時,菜農的先苦后甜增加財富的愿望就無法實現。
但這是一個菜農對一個漁夫的情況。
而真實場景中,則是一群菜農對應一群漁夫。
這時,一個菜農只要勤奮勞動多種菜,就可以降價搶其他菜農的市場。但由于這群漁夫的總需求并沒有增加。所以這個菜農多賣菜,必然會造成其它菜農少賣菜,甚至造成其他菜農失業。
我們把這個勤奮種菜的菜農,稱為卷王。在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卷王的誕生,必然造成另一個人的失業。
那么,在應對卷王方面,又有典型的兩種不同的做法。我們分別稱為歐洲模式和東亞模式。
先說歐洲模式的應對
1 對卷王收入抽重稅,然后補貼失業者,從重稅角度打擊卷王的生產積極性。
2 嚴格打擊加班行為,降低生產者的產量,以防止生產超過需求。
其應對邏輯是:既然社會需求沒這么大,干嘛要996生產,所以空余時間都去沙灘上曬太陽好了。而對卷王征重稅再分給懶漢的行為,我們也稱其為高福利。
再說東亞模式的應對
假設100個菜農,個個都是996卷王,那么只要50個菜農就能滿足整個村子的需求了。
剩下50個菜農怎么辦?
答案是出口和投資
1 出口
既然國內需求已經沒有了, 那么就把產品出口到美國歐洲,并獲得貿易順差。
根據我們文章第一部分論述的規則(一方財富恒等于另一方債務),在維持貿易順差的情況下, 我們持續增加財富(美元外匯),而美國持續增加負債。
由于在全球范圍內, 所有人的生產必然恒等于所有人的消費。 當東亞模式是生產大于消費,那么美國就必然是消費大于生產。
也就是我持續不斷的給你菜,所以美國持續打欠條,美國政府充當了最后的負債者,美債規模也越來越大。
而美債危機的本質,就是當債務規模越來越大時,大家還信不信美國能支付足夠的魚以贖回其欠條。
2 投資
當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加總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產能和就業時,政府部門就充當了這個最后的需求者。
比如100個菜農,50個種菜滿足國內需求,20個種菜滿足國外需求并換取外匯。
還有30個菜農,可由國家發債創造基建投資需求,比如去修高速公路,去造橋,去造高鐵等等。然后國家再通過高速公路費,過橋費等,收回貨幣用于歸還之前發的債。
出口和投資,這兩個解決就業的出口,其實就是以下的GDP公式。
GDP=總消費+凈出口+總投資
歐洲模式和東亞模式,沒有絕對的哪個好哪個不好的說法。
當一個經濟體在追趕階段,東亞模式能獲得更好的產量,基建,以及獲得更多外匯儲備。這時最重要的,是把蛋糕做大。
辦法是對卷王降稅鼓勵生產,以及不養懶漢。
而當一個經濟體已經是富裕階段,歐洲模式能獲得更悠閑的生活。
辦法是提高稅率打擊卷王積極性,以及通過從卷王獲得稅金,來高福利養懶漢。
三)大而美法案
到這里我們終于可以論述大而美法案的本質,我們來看目前主流的兩個敘事。
1 美債信用危機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懂王提高債務上限,是給全球創造更多的財富空間(或者說美元空間)。因為你賺的美元必然來自負債。更多負債空間意味著更多可賺的美元。
現在國內的主流敘事是說美債太多如果還不上會引發信用危機。但我的觀點是,美債是否太多,還是要拿數據說話的。
如果我們把G7的數據都拉出來,我們會發現美國的政府部門杠桿率在G7當中是適中水平,如下圖。
最上面的橙線是日本,杠桿率212%,美國是114%,英國101%,歐元區87.5%。
大而美法案通過后,幾年后美國杠桿率上限 最高 應該到130%+。
如果日本超過200%的杠桿率都沒人來討論日債危機,那么討論美債危機確實有些為時過早。
迎合情緒的敘事是敘事,但說起投資,那就需要把數據挖掘清楚。
事實上,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有一個認知誤區,就是政府應該先做到收支平衡,以阻止其債務繼續增長。
但是,維持政府的收支平衡,從來就不是財政目標。真正的財政目標,是政府赤字創造的需求,應該剛好滿足無通脹的充分就業。最終靠經濟增長來降低杠桿率。
而政府通過債務創造的需求,不應受稅收收入約束。
盡管本次法案確實有推升杠桿率的隱憂,但結果依然要落實到懂王是否能拉動經濟增長,并通過增長來使得在債務總規模不降的基礎上,來降低杠桿率。
而要達成此點,懂王做了兩件事。
第一是 加關稅及重簽貿易協議,以加大他國來獲取因本法案而新增的財富空間(美國新增債務支出創造的需求)的難度。
第二則是法案里提到的 劫貧濟富 。
2 劫貧濟富
我們前面討論過東亞模式和歐洲模式。現在我們可以理解,劫貧濟富的本質,是推動美國向東亞模式轉型。
也就是法案的本質是對卷王減稅,并對懶漢減福利(法案對領取福利增加了工作要求)。這有利于激發生產者積極性和促進經濟增長。
事實上,我們說東亞模式,主要指的是中韓。
因為日本,在勞動時間方面已落后于美國。以下是日本官方對勞動者年度工作時長的統計。
從左到右,依次是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從圖中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1 2010~2020,除美國外的所有G7國家,勞動者工作時長都在下降,只有美國逆勢增長。
2 2020年,美國勞動者的年度勞動時間遙遙領先于日本和歐洲。
美國在G7中已經是最勤奮,但為了和中國競爭,法案依然是鼓勵生產,和加碼做大蛋糕的東亞模式,而非歐洲模式。
到這里,我們差不多就解釋清楚了懂王到底想干啥。
最后再談幾點我的看法:
1 懂王具備強大的博弈能力,讓幾個關鍵反對者也站在他這一邊促成了法案通過,且盡管法案有 劫貧濟富之隱憂,但 支持懂王的紅脖子們也依然相信他能真的帶來經濟增長和工作機會。
2 鼓勵傳統能源取消清潔能源激勵,而減弱新能源車的發展將降低對中國的稀土依賴,降低中國用于博弈的有效籌碼。
3 歐日已退出競爭,未來的全球競爭就是中美競爭。而懂王轉向東亞模式,增加軍費開支,意味著和中國的競爭長期化,中美比的不是怎么快速干掉對方,而是比的誰能更好的發展自己,誰能不犯錯,誰先出問題。
正如孫子兵法所說,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也就是 先搞好你自己,讓你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無懈可擊,然后等待對方出問題。出了問題就可以趁你病要你命。
視角回到我們這一側,我們經過了兩代卷王的勤奮輸出,將東亞模式發揮到極致,在內需,出口,基建投資方面齊發力,終于站在了和全球老大一較高下的競技場。
有人可能會問,我們什么時候也可以進入到歐洲模式呢?我的想法是,當我們真正贏得了和美國的競爭,我們也就迎來了從東亞模式轉向歐洲模式的命運拐點。
盡管走到今天我們付出了兩代人的勤奮,但我認為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畢竟有國才有家。雖然美國也在轉向東亞模式參與競爭,但我依然堅信東升西落的趨勢,依然充分信賴我們的高層智慧,在面對來自懂王博弈和競爭時,是有各種應對預案的。
但盡管如此,這也并不代表我們要把懂王當傻子看,雖然主流的自媒體敘事調侃懂王和法案迎合了大家的情緒。但真實把握住懂王在做什么,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在市場一線的真金白銀的投資。
我知道懂王別無選擇,但我們,同樣也別無選擇。贏下這一戰,我們就登頂世界。
全文完。既然已經看到這里,請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我們另開設有知識星球,如果你也有興趣,可以先點擊以下知識星球的介紹鏈接看一下:
(情感爆款文,強烈建議閱讀)
(知乎6300贊)
(知乎4600贊)
(知乎3200贊)
這個是加入星球的二維碼: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跟我以及1萬多個朋友一起,共同探尋投資和財務自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