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申城的“夏日限定”,如期而至的上海夏季音樂節總能為每個參與這場音樂盛宴的人留下“獨家記憶”。今年的MISA以紐約愛樂樂團帶來的兩場音樂會吹響號角,樂團小提琴聲部中,就有一位會說老派上海話的美國姑娘,對短暫的上海之行流連不已。
莫曉明和舊金山交響樂團一同演奏
“儂好,我叫莫曉明。”很意外,演出前,當這個身穿黑色波點長裙的女孩出現時,竟用一口地道的上海話自我介紹,她說:“我也會說一點普通話,但我的上海話更好一點。”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莫曉明(Alina Ming Kobialka),對上海的記憶最早可追溯到5歲時,她說:“我娘生在上海,外婆家住在淮海中路,距離我們演出的音樂廳很近。小辰光第一趟回上海,走在路上,很多人當我是小外國人,聽我會講上海閑話,都覺得很稀奇。”
莫曉明也熱愛室內樂演奏
和所有上海孩子擁有的童年記憶如出一轍,外婆家的小餛飩也是莫曉明至今魂縈夢繞的美食。這個有著中國胃的美國姑娘說:“上海人歡喜吃點心,我也是。我最歡喜生煎饅頭、小籠包,還有外婆屋里廂經常燒的泡飯,弄點醬瓜,夏天吃最好了。”她記得,以前淮海路周邊還有很多點心店,“我也常去。”
相比現在很多上海小囡對本土方言“會聽不會講”,和這座城市隔著一個太平洋的莫曉明倒是很好地繼承了方言。在她看來,方言中寄托的是思鄉之情,“我的上海話幾乎都是跟著外公外婆學的,所以許多人講我的上海話是外婆那一輩的講法。我老歡喜也老習慣說上海話,一說就讓我想到外公外婆。”
莫曉明近照
28歲的莫曉明是紐愛最年輕的一批演奏家之一,三年前首次考團,她就以優異成績被錄取。被問及紐愛的“招新標準”,她思索片刻道:“音準、技巧、功底這些方面當然不用講,肯定要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你拉琴要有個人特色,你拉出的旋律必須要有真情實感,可以打動人。”
如今生活在紐約的她,時常會在走到某個街口的瞬間想起上海,她說:“紐約和上海其實很像,都是國際化的大都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他們都能在這個城市里尋到成長的機會。”
莫曉明和音樂伙伴一同組四重奏
跟隨紐愛四處巡演,她時常能遇見中國演奏家,也時常能在朋友口中聽到對中國樂團以及中國交響樂發展的看法。她說:“我很高興看到上海交響樂團有那么多優秀的演奏家,能和他們一起拉琴真的很開心。中國的交響樂團真是越來越靈了。”
此次紐愛來演出,停留時間實在短暫,她心心念念下次要讓媽媽跟她一起回來:“我的娘也是拉小提琴的,上海音樂學院是她的母校,我很想下次和她一起回來,去看看她生活學習過的地方,去走走她走過的路。”
原標題:《“儂好,我叫莫曉明”,紐愛小提琴聲部來了一個能說老派上海閑話的姑娘》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