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先生,1893—1980
1917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學的課堂上,年輕的胡適在談中國哲學,有兩名學生前去聽課,想看看這名年輕的留美博士是不是像大家說的那么狂妄,這兩名學生是顧頡剛與傅斯年。
24歲的顧頡剛對21歲的傅斯年說,這位胡先生竟敢拋開三皇五帝,直接從周宣王講中國哲學史,同學們都說這是“割斷中國哲學史”,是“思想造反”。而自己雖覺胡適講課有新意,但拿不定主意,于是請舊學功底深厚的傅斯年前去“審判”。
傅斯年聽了幾天課后,對那些對胡適有質疑的同學說:“胡適之先生書雖然讀得不多,但他的路子是對的。”
多年后,已成為學界巨擘的胡適感慨:“我這個二十幾歲的留學生,在北大教書,面對著思想一般成熟的學生,沒有引起風波;過了十幾年以后,才曉得是孟真(傅斯年)暗地里做了我的保護人。”
而當初引薦傅斯年去聽胡適課的顧頡剛,則成為中國現代史學史上繞不開的名字——古史辨學派創始人。
學術人生的三重身份
顧頡剛出身蘇州世代書香,其家族曾被康熙譽為“江南第一讀書人家”,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顧家這家學淵源可是貨真價實的,在去北大念書以前,不但已經熟讀了那些所謂的“經書”,而且還旁涉各類書籍,并培養了對歷史研究的興趣。
雖然有這樣扎實的功底,但顧頡剛的歷史學術人生并沒有順著這條路走,而是始于一場戲劇性的師生緣。
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則掌故。胡適摒棄遠古“一半神話,一半正史”的記載,直接從西周覆滅階段講起。這一做法把五千年歷史截去了一半,令學生“駭得一堂中舌撟而不能下”。
1924年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編委會合影,左四為胡適,右三為顧頡剛
顧頡剛雖感震撼,卻以開放心態看待這種新方法。他邀請傅斯年去聽胡適課的決定,不僅改變了胡適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學術道路。
作為胡適的學生,顧頡剛深受其科學方法的影響。作為傅斯年的同學,他又與這位后來創立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學術領袖保持著復雜的競合關系。顧頡剛最終走出一條獨特的學術道路——創立古史辨學派。
1923年,顧頡剛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引發史學界大地震。他認為:“時代愈后,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這一觀點推翻了傳統“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構成的古史系統,開啟了中國現代史學的新篇章。
言行一致的歷史學者
1929年,顧頡剛因不滿中山大學的人事環境,決定北上就任燕京大學教職。他沒有選擇北大、清華,是怕“攻訐太甚無法安心問學”,而看中燕京“人事關系簡單、自由度大”的治學環境。
他向燕大提出的七項用人要求,充分體現其學術理念:
(1)不引進政客;
(2)不引進復古派;
(3)不引進學閥;
(4)不引進文人;
(5)不引進平庸人;
(6)不引進頭腦不清之人;
(7)不引進愛發議論而不負責任之人。
顧頡剛特別反對消極意義的“學閥”——那些培植私人、黨同伐異、壟斷學術機關的人。但他卻主張做“積極意義上的學閥”:“不是為己,乃為公”。
顧頡剛(二排左二)、胡適(三排左二)與北京大學同仁
他將學術比作征戰:“將帥、兵丁都是需要的,二者互相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彼鲝垖W者應當有做領袖的野心,但必須“刻苦地工作,使得后世的人承認你是一個‘真實的領袖’,而非空有其名?!?br/>
顧頡剛的學術組織能力令人驚嘆:
1934年與譚其驤等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創立中國歷史地理學科
1923年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引發錢玄同、胡適、錢穆等學者參與考辯,形成“古史辨”學派
1926年出版《吳歌甲集》,被劉半農譽為“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
但畢竟人無完人,學術巨匠也有性格弱點。他自稱“好定計劃,好拼命辦一件事”,“貪多務博,好大喜功”。
許地山戲稱他為“學術上的多妻主義者”,顧頡剛曾書條幅自戒:“好大喜功,永為怨府;貪多務得,何有閑時”,但終因“性格使然,改不了了?!?br/>
有意志的進化
關于顧頡剛,非科班的人很少知道,主要因為覺得離得太遠,但實際上他是處于新舊之際的重要人物。
學者朱洪濤老師的《顧頡剛傳》出版,讓這種歷史學人的故事重新為人了解。
與傳統的觀點有些不同,朱洪濤老師覺得顧頡剛并不是新舊對立的激進派人物,而是強調“有意志的進化”,主張在新舊之間尋求平衡。
這種思想源于他對學問本質的深刻理解:學術發展需要建立在既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而非簡單的全盤否定或肯定。
簽名版,點擊圖片即可入手
朱洪濤老師還特別關注顧頡剛的學術共同體理念。顧頡剛對當時北平學界“山頭林立,板結固化”的狀況深感憂慮,認為若無引薦,青年學子很難打入學界。他試圖通過建立學術共同體來打破這種局面,這也是他提出做“積極意義上的學閥”的深層動機。
書中還揭示了顧頡剛學術實踐的現代意義。他組織妙峰山民俗考察等活動,將學問從書齋延伸至田野。在《理想的民間體認》中,朱洪濤分析了顧頡剛的民間研究思路,展現其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嘗試。
朱老師筆下的顧頡剛,是個我們能觸碰和感知的真實的人,他的學術人生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學人仍在面對的困境:如何在求真與致用間平衡?如何在懷疑與傳承間抉擇?當今天的學者在評價體系與學術理想間掙扎時,顧頡剛近一個世紀前的抉擇與困惑,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
沙龍慢候
掃碼即可報名預約沙龍
7月12日周六(下午)14:30
走進史學家顧頡剛
《顧頡剛傳》新書分享會
分享人:朱洪濤,文學博士、學者、作家
顧行健,顧頡剛之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