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陳宅變身融合黃金文化與非遺技藝的博物館,民國風情的金城新村成了年輕人追捧的多元文化街區,老舊小區里新增的充電樁溫暖著尋常日子……從“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凝聚社會合力,到產城融合與文化賦能激活老空間價值,再到聚焦民生需求的精細化改造,姑蘇古城在青磚黛瓦間不斷追求“有機更新”保護,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讓古建老宅通過活化利用煥發新生。
俯瞰蘇州城區
蘇式園林變身“黃金屋”
今年亮相的江南首座黃金博物館所在地是清末民初建筑陳宅,隨著歲月變遷,主建筑與園林均遭湮滅。在“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的“合伙人”、老字號品牌“老萬年”的打造下,這座古宅活化改造為占地3200多平方米,以黃金文化為核心,融合園林美學與沉浸式體驗的黃金文化與非遺技藝的藝術展示空間。
“作為一家有300多年非遺傳承技藝的老字號品牌,在傳承的同時也需要更新和發展。在改造過程中,我們尊重老宅的歷史風貌,盡可能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結構和特色,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元素,讓古老與現代完美融合。”蘇州老萬年黃金品牌負責人謝臻表示。
老萬年黃金博物館
“這一系列的老宅更新案例,展現了‘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的顯著成效。我們鼓勵社會力量加入到這個計劃中,賦予老宅多樣化。”蘇州姑蘇區古城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5年6月,“伙伴計劃”已累計上線古建老宅80座,36座宅子找到“新伙伴”,在項目推進階段,各參與方的目標就是讓古建“活”出新精彩。
花園洋房“潮”出新熱度
蘇州古城的城市更新,從來不只是“物理空間的翻新”,而是讓城市空間煥發新的價值活力。
夜幕下的金城新村
走進位于五卅路148號的金城新村,一幢幢民國風情小洋房映入眼簾。金城新村原為金城銀行于上世紀30年代建造的西式別墅區,地處蘇州子城核心區域,坐擁十余幢磚木結構的二層西式別墅。如今,這里被賦予了新的生命與活力。在蘇州名城保護集團古城公司市場運營部副經理尹雪山看來,金城新村的“出圈”是產城融合與文化賦能的成功范例。“從項目初期開始,就將金城新村定位為年輕人的活力街區,招商也側重文化創意、藝術等領域,比如集郵社、兔柚咖啡廳、悉下清吧等。同時,還以解放上海戰役指揮機關舊址為契機,打造了紅色文化體驗場景,通過文化賦能讓金城新村更具內涵。”
位于金城新村2號館的上海戰役指揮機關舊址
如今,金城新村已成為蘇州城市更新中一張亮麗的新名片。今年累計接待各類黨建團體200余場,超1萬余人。最近,趁著“蘇超”的熱度,尹雪山和他的團隊開始策劃蘇州主場比賽第二觀看點,讓熱愛足球的人們在此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老舊小區“改”出幸福感
作為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老舊小區見證著城市的變遷。位于姑蘇區護城河畔的永林新村二區,建于1990年至2000年間,已有近30年的歷史。這個里共包含79幢房屋,居住著2534戶居民,總建筑面積約達19.7萬平方米。由于建造年代早,小區出現房屋老化、道路破損、停車位不足等問題,給居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姑蘇區相關部門聽取了居民的意見和需求后,將永林新村二區納入了城市更新計劃。
完成外立面改造后的永林新村二區
在改造過程中,對小區的外立面統一進行了翻新,增設大量的停車位和充電樁。更加注重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優化和升級社區內的公共活動空間和綠化空間。“現在小區道路平整干凈,停車也方便了。孩子們有了更好的玩耍空間,老人也有舒適的活動場所。”73歲的張阿姨感慨道。
從頂層設計到民生細節,從產城融合到文脈傳承,蘇州城市更新之路用實踐證明:城市更新的本質,是讓生活于此的人更幸福,讓城市的記憶可觸摸,讓發展的動能可持續。這座“活著的千年古城”,總能給人帶來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