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盞細辛,又名地頂草、燈盞草、雙葵花、燈盞花。本品為菊科植物短葶飛蓬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雜質,曬干。分布于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等地。以根多、葉色黃綠者為佳。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性狀特征】
莖圓柱形,長14~22cm,直徑0.1~0.2cm;黃綠色至淡棕色,具細縱棱線,被白色短柔毛;質脆,斷面黃白色,有髓或中空。
基生葉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狀披針形、匙形、闊披針形或闊倒卵形;長1.5~9cm寬0.5~1.3cm;黃綠色,先端鈍圓,有短尖,基部漸狹,全緣;莖生葉互生,披針形,基部抱莖。
頭狀花序頂生。瘦果扁倒卵形。氣微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
味辛、微苦,性溫。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
活血通絡止痛,祛風散寒。用于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風濕痹痛,頭痛,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或研末蒸雞蛋服。
外用:適量。
【效用分析】
燈盞細辛辛散溫通,能活血通絡止痛,故可治療腦絡瘀阻之中風偏癱,心脈痹阻之胸痹心痛;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是治療風濕痹痛的要藥;并能祛風解表,故亦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
【配伍應用】
01、燈盞細辛和丹參:
燈盞細辛辛溫散寒,入心肝經,能通能散;丹參苦能泄降,微寒清熱,入心肝二經血分,兩藥相配,相輔相成,能增強活血散瘀、通脈止痛之功,用于腦絡瘀阻,心脈痹阻等有良好的化瘀止痛作用。
02、燈盞細辛和祖師麻:
燈盞細辛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止痛之功;祖師麻有祛風通絡,散瘀止痛之效。兩者配伍應用,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化濕止痛,常用于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腰腿痹痛。
【鑒別用藥】
燈盞細辛與細辛:
細辛
燈盞細辛
二藥皆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均可治療感冒頭痛、牙痛等。然燈盞細辛辛溫善行,溫經散寒止痛力強,善于活血通絡止痛,常用于治療風寒濕痹。細辛辛溫,歸肺經,有祛風散寒,通竅,溫肺化飲的作用,善于祛風散寒止痛,用治風寒感冒、陽虛外感,鼻淵頭痛,寒痰停飲,氣逆喘咳等。
【方劑舉隅】
- 治感冒頭痛,筋骨疼痛,鼻竅不通:燈盞細辛9-15g。水煎服。(《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 治風濕疼痛,癱瘓:燈盞花泡酒,3-5d后服。每日2次,每次10-30ml。(《中國民族藥志》)
- 治小兒麻痹后遺癥、腦炎后遺癥之癱瘓:燈盞細辛6-9g。調雞蛋蒸吃。(《云南中草藥選》)
- 治牙痛:燈盞花鮮全草搗爛,加紅糖敷痛處。(《云南中草藥》)
- 治小兒營養(yǎng)不良,水腫:燈盞花2.5-5g。沖服或蒸雞蛋服。(《中國民族藥志》)
【各家論述】
《滇南本草》:
“小兒膿耳,搗汁滴入耳內。左癱右瘓,風濕疼痛,水煎點水酒服。”
《云南中草藥》:
“發(fā)表散寒,健脾消積,消炎止痛。”
《全國中草藥匯編》:
“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主治感冒頭痛,牙痛,胃痛,風濕疼痛,腦血管意外引起的癱瘓,骨髓炎。”
【成藥例證】
益脈康片
組成:燈盞細辛浸膏。
功效:活血化瘀,有改善腦血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增加心肌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用于缺血腦血管病及腦出血后遺癱瘓,眼底視網膜靜脈阻塞,冠心病,血管炎性皮膚病,風濕病。
注意事項:個別胃炎患者出現(xiàn)輕度腸胃不適,宜飯后服用。
【藥理作用】
抗凝血、抗心肌缺血、擴張血管、抗心律失常、抗腦缺血、抗氧化。
作者:中山市小欖人民醫(yī)院 毛文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