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的植物與歷史]
白英為茄科茄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全草及根均可入藥。其莖密被白色柔毛,葉片卵形,夏秋開白色小花,果實球形熟時紅紫,故民間又稱 “白毛藤”“紅絲線”。白英之名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謂其 “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歷代醫家認為其性微寒、味甘苦,歸肝、胃經,《本草綱目拾遺》更記載其 “治丹毒,疔瘡,黃疸,淋病”,是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常用藥。
[藥用功效與臨床應用]
白英性寒,味苦、甘,具有以下核心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用于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癰腫毒、咽喉腫痛,如腮腺炎、毛囊炎等,可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煎湯內服或外敷。
- 現代臨床常用于輔助治療肺癌、胃癌、肝癌等腫瘤,常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配伍,緩解放化療后的熱毒癥狀。
- 利濕退黃,通淋利尿:治療濕熱黃疸(如病毒性肝炎)、濕熱淋證(尿路感染),癥見小便短赤、黃疸口苦,常與茵陳、梔子、金錢草同用。
-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對風濕熱痹引起的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有緩解作用,可配伍秦艽、防己等藥。
[經典方劑]
白英消瘤湯(現代經驗方)
組成:白英 30 克,半枝蓮 20 克,白花蛇舌草 20 克,莪術 10 克;
功效:用于腫瘤輔助治療,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白英退黃湯(《中醫肝膽病學》)
組成:白英 15 克,茵陳 15 克,梔子 10 克,大黃 6 克;
功效:主治濕熱黃疸,利膽退黃。
[現代藥理研究]
抗腫瘤作用:
白英中的甾體皂苷(如白英皂苷 D) 和生物堿成分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癌細胞凋亡,對肝癌、肺癌細胞株有顯著抑制作用。
免疫調節與抗炎:
提取物能增強 T 淋巴細胞活性,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同時抑制炎癥因子(如 IL-6、TNF-α)釋放,緩解慢性炎癥反應。
保肝利膽:
動物實驗表明,白英可降低肝損傷模型動物的血清轉氨酶水平,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膽汁分泌。
抗病毒:
對乙型肝炎病毒(HBV)、流感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其黃酮類成分可干擾病毒復制周期。
[使用方法]
內服:煎湯,15-30 克;或入丸散。鮮品用量可加倍,外用適量。
外用: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外洗,治療皮膚感染、濕疹等。
[禁忌與副作用]
1、脾胃虛寒者慎用:可能加重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影響胎兒穩定,且成分可能通過乳汁分泌。
3、長期服用需監測肝功能:大劑量(超過 50 克 / 日)可能引起肝損傷,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鑒別]
優質白英:全草多纏繞成團,莖密被白色柔毛,葉片灰綠色,花白色,果實紅紫色,味微苦甘。
常見偽品:
- 龍葵:葉片卵形,果實黑色,無白色柔毛,清熱解毒力較弱。
- 白前(蘿藦科植物):根呈簇狀,味微甜,主止咳化痰,與白英功效迥異。
最后總結
白英作為藥食兩用的經典中藥,在清熱解毒、抗腫瘤、保肝等領域兼具傳統應用與現代研究支撐。但其藥性寒涼,需辨證使用,尤其脾胃虛寒者需謹慎。未來,隨著對其活性成分(如甾體皂苷)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白英或在腫瘤免疫治療、慢性炎癥性疾病防治中發揮更大價值。
審稿專家:中山市西區醫院藥劑科 副主任藥師 梁均玉
作者:中山市西區醫院藥劑科 藥師 郭志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