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圣地亞哥之前,我的腦子里被灌輸了一個公認的印象——不大安全。在我將信將疑時,一個先我去了那里的朋友,給我了活生生的實錘。
“我現在正在圣地亞哥的市中心。”她告訴我:“這里除了警察多了點,別的什么問題也沒有,很安全的。”
誰知剛過去十分鐘,她的另一條口信又來了:“我的項鏈被搶了!一個人從我身邊跑過,一把把項鏈拽了下來就搶跑了,我都懵了。”
就這樣,我帶著一點兒緊張,一點兒興奮和一點兒好奇,開始了自己的智利掃街之旅。
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沒有之一。它的國土南北直線長度達四千多公里,而東西平均寬度只有兩百多公里。我用了兩周時間從智利的最南端麥哲倫海峽附近的蓬塔阿萊納北上,經位于中部的首都圣地亞哥市和旁邊的海濱城市瓦爾帕萊索,直到最北端的伊基克市,走馬觀花地看了這個國家。
這趟旅行,姑且稱為“智利掃街之旅”吧。我并沒有去各城市的大眾旅游熱點打卡,而是專找少有外國游人光顧,但卻是本地居民最經常去的地方去。因為這些地方能看到智利人真正的日常生活,能體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
▌俯瞰智利圣地亞哥
據說圣地亞哥的Bio Bio跳蚤市場是南美國家最大的,也是年頭最久的跳蚤市場之一,是周末這個城市最有人氣的地方。這一點正符合我尋找風土人情的要求。可是對著地圖一看,發現它遠離市中心,而且是位于據稱“不大安全”的街區。
我只身一人去不知會遇到什么,這確實讓我猶豫了。但最后,強烈的好奇心還是占了上風,我帶著深入虎穴探險的忐忑和興奮跳上了去Bio Bio市場的公交車。
▌Bio Bio市場街景
離開了市中心主干道邊的高樓大廈,馬路倒沒有明顯變窄,但路邊的景象很快就變得不一樣了。房子高高矮矮參差不齊,而且大都因陋就簡,無所謂表面觀瞻。不少店鋪的卷簾都沒開,櫥窗也是漫不經心,顯得十分無趣。公交車在這片街區里轉來轉去,最后來到了Bio Bio跳蚤市場。
我隨著人流下了車,專揀人多熱鬧的地方去。過馬路的人流摩肩接踵,我剛掏出手機想把這熱鬧的場面記錄下來,忽然背后有人拍我的肩膀。
回頭一看,一個男人用手勢向我比劃著,先指了指我的手機,再用兩根手指指他自己的雙眼。我狐疑著愣了一秒鐘,忽然明白,他是在提醒我這個外國游客注意自己的隨身財物。我馬上想起了朋友的遭遇,趕緊把手機放回口袋捂好。
▌Bio Bio市場貨攤
就這樣,我緊張兮兮地攥著手機在人流的裹挾下四處轉悠。這是一大片由數條街道組成的街區。大名鼎鼎的Bio Bio市場位于街區的中央,是一座相當大的有頂篷的場地,有點兒像以前的北京官圓市場。
里面按貨品分區,出售的東西有新有舊。新的多是來自中國的廉價塑料制品、小電器和衣帽,舊的有二手貨也有古董。周圍街道兩側也都擺滿了小地攤兒,出售更廉價的東西。
▌琳瑯滿目的商品
萬里迢迢跑到這里,我本想體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看到的卻是二十多年前在國內就看到的便宜貨。我對此并不感興趣,那就不如看人。這里看不到一個外國游客,都是圣地亞哥的平民百姓,扶老攜幼全家出行。
人們在地攤兒縫里穿梭,轉過一個街角又一個街角。買東西的人少,看熱鬧的人多。到處都是亂哄哄的沒啥美景,而這正中我的下懷,我想看的就是圣地亞哥市民日常的生活場景,它有一種真實的魅力。
▌Bio Bio市場的大排檔
雖然全世界的廉價貨地攤兒賣的東西都一樣,但美食肯定是貨真價實的地方風味。我四處打聽,直到轉得失去了方向,才順著氣味兒找到了位于市場深處的大排檔。
幾十家美食攤位,一大片桌子都坐滿了食客。人聲鼎沸,香氣誘人,我在寫滿西班牙語的菜單前一頭霧水,不知選哪個才好。猶豫再三,才指著一張看上去還不錯的圖片告訴了服務員。
▌Bio Bio市場的大排檔
同桌的是一對老夫婦。我正為因語言不通而尷尬,正巧老先生會說幾句法語。他告訴我這道菜叫“卡蘇埃拉”,是用肉骨湯煮的南瓜、玉米、胡蘿卜和土豆,有肉有菜有湯,肉綿軟,菜有味兒,湯濃香。是智利的家常菜之一,這正合我意。我邊吃與老夫婦聊圣地亞哥和Bio Bio市場。
混坐在圣地亞哥市民當中,吃著他們的家常菜,與他們聊家常,沒人把我當外國人,我也不覺得自己陌生,從口腹到全身都舒服愜意。作為一個外國游客,今天這樣的掃街不比追著別人的腳步到處打卡更有意思?
瓦爾帕萊索是智利第二大城市,距離首都圣地亞哥只有一百多公里,又享有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的美譽,因此是智利的必游之地。我在瓦爾帕萊索最想去的地方是它的漁港,因為這是個海濱城市,我想看看漁船歸港的情景,也嘗嘗真正的海鮮。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趕到了漁港。雖然還不到8點,但我還是晚了一步,漁老大們已經卸完了今日的收獲,岸邊漂著的漁船已然空空如也。失望之余,把計劃改了一下。這個點兒,趕漁市太晚,去吃飯又太早。那就到港口附近的菜市場轉轉。
▌瓦爾帕萊索的菜市場
比起略顯冷清的漁港,菜市場可正是熱火朝天。各家攤位的主人剛剛上完新鮮果菜,開始了一天的吆喝。家庭主婦們也來趕早市了。新摘的綠葉蔬菜帶著露水,紅彤彤的桃子、杏、蘋果令人垂涎,足有30多斤的大南瓜用斧子劈開賣,還有智利最有名的牛油果和車厘子,價格便宜得讓人瞠目結舌。
沙漠特產的各種干果也讓我眼花繚亂,還有一卡車一卡車的大西瓜。漁市的魚蝦和貝類都已經搬到這里來了。瓦爾帕萊索的一天從菜市場開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
▌菜市場擺放整齊的水果
逛完菜市場時間還早,我決定去瓦爾帕萊索的舊城區。這是位于山坡上的一片老式住宅區,還被列入了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
舊城區建在高高的山坡上,以前修路不方便,登山索道就被作為海濱平地與山上居民區之間的交通工具。這些纜車多修建于19世紀末,最多時有30多條,現在仍保留有14條。所以瓦爾帕萊索又被稱為索道之城。
▌彩色的瓦爾帕萊索舊城區
山坡上的舊城區有像迷宮一樣的小巷,雖然風格簡約,但外墻都被粉刷得非常鮮艷,還有大量墻畫裝飾,因此“樸”而不“素”,十分漂亮。這也是舊城吸引大量游人的原因。有不少國內外的畫家、作家和詩人來到這里,將民居改造成他們隱居創作的地方。
四通八達的小巷里游人歡聲笑語,但房屋的主人卻躲進小屋成一統,過著自己波西米亞式的日子。一個畫家愿意開放自己的畫室讓我們參觀,這也讓我的瓦爾帕萊索掃街得以深入。
站在主人家吱扭作響的木陽臺上,俯瞰瓦爾帕萊索舊城區,五顏六色的房屋層層疊疊依山而建,老式的纜車索道在綠樹叢中或遠或近隱現,蔚藍色的太平洋一直伸向遠方地平線。夕陽漸漸地與遠方的地面相接,在這樣愜意的日子里,空氣也讓人沉醉。
▌瓦爾帕萊索舊城區的涂鴉
低頭看表已近晚餐時間,想起自己的初衷,趕緊下山再去漁港。在漁港的餐館,我對著菜譜又遇到了老問題:看不懂西班牙菜單。既然是為了海鮮而來,就對著唯一認識的“seafood”那道菜對服務員小哥說:“就這個吧。”
小哥看了看,似乎怕我不懂,特意強調了兩遍:“這是一道海鮮湯哦。”
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強調是海鮮湯?是不是擔心量不夠大我吃不飽?還是什么?我暗自思量:沒關系,如果不夠,我再要個炸魚三明治。
旁邊那桌的老太太就點了一個三明治,看上去挺不錯的。只是它的個頭對這個年紀的老太太有點嚇人。我指著老太太面前的巨型三明治,用手勢跟她開玩笑。
▌瓦爾帕萊索的漁港餐廳
話音剛落一回頭,我就被小哥端來的海鮮湯驚到了。這哪是海鮮湯啊,分明是一座海鮮小山!在一個盆兒一樣的大碗里,青口貝圍成了一圈圍墻,里面堆滿了魚、蝦和各種貝肉。一個漂亮的扇貝殼中心有一塊淡黃色的貝肉,另一塊橙紅色的貝肉上似乎有一對大眼睛,還有一塊貝肉上伸出了一對觸角。
這碗海鮮湯完全顛覆了我對“海鮮”的認知。面對這一大碗我心心念念的海鮮,我有點兒心驚膽戰,不僅是因為量,更因為這些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奇形怪狀的海洋生物。
▌用料豐富的海鮮湯
我在小哥和老太太好奇目光的注視下,硬著頭皮把自己認識的魚肉和蝦挑出來吃了,又喝了幾口本來就沒有多少的湯,就放下了勺子。
唉,真丟面子,肯定讓當地人失望了。我可再不敢在智利的餐館里點海鮮湯了。
伊基克是智利最北部的海濱城市,位于南美洲大名鼎鼎的阿塔卡瑪干漠的西南部。它是南美最大的免稅商貿自由港,因此是智利重要的港口城市。不過在旅游上,外國游客對伊基克并不熟悉。對中國游客來說更是鮮為人知。
伊基克的地理特點很獨特:這座城市被地球旱極阿塔卡瑪干漠和太平洋所夾持,一側是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洋,另一側則是干漠形成的數百米高崖,在兩者之間夾著窄窄的伊基克。
這讓伊基克在空間、色彩和景觀上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反差。而我正是為了這一反差而來。我很想看看這座被大洋和沙山夾持的城市,也很想知道沙山上究竟是什么。
▌從沙山上俯瞰伊基克
既然伊基克是一座海濱城市,我又抑制不住自己想看漁船歸港的好奇。幾天前在瓦爾帕萊索敗興而歸,也許在伊基克可以補上這個遺憾?為此,我早上七點不到就來到了碼頭。
晨光清澈,漁港上很熱鬧。最遠的海面上,停泊著兩艘裝滿集裝箱的巨輪。幾艘中型漁船一字排開正在進港。碼頭附近的海面上擠滿了小漁船,來來往往正在卸下今早的漁獲。岸上的魚市也開張了。貨攤兒上擺滿大大小小的魚蝦和各種貝類,攤主在忙著清洗、切塊,海鳥們在旁邊等待被扔下來的魚內臟。更有意思的是碼頭下面聚集了許多海獅,也仰著碩大的頭顱吭哧吭哧地哼哼著,期待著岸上人的施舍。
▌伊基克的漁港碼頭邊的鵜鶘和海獅
我很遺憾自己沒有可以做飯的公寓,不然在伊基克住幾天,天天來魚市買海鮮一飽口福多好?為了彌補這一遺憾,我又去了二樓的大排檔。不過這回我不敢再要海鮮湯了,就要了一份最簡單的炸魚三明治和一瓶南美最流行的飲料“印加可樂”。
▌伊基克漁市
午飯后,我要去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城市背后的大沙丘,登上去看看那上面到底是什么。誰知上了公交車,司機并不明白我要去哪里,一個勁搖頭。而我也支支吾吾不知怎樣解釋說明,只好跳下車,上了開往沙丘方向的另一趟公交車。這回我再也不問司機了,干脆買了一張最遠的車票,心想:走著瞧。
這輛連門都沒有的破公交車搖搖晃晃地穿街走巷往高處開去,到了終點站,車不走了,就剩了我一個人。我下了車,四處張望,已經來到了沙丘的半山腰。四下無人,我有點忐忑,不知何去何從。等了一會兒,只見一個夾著滑沙板的少年沿著一條土路往沙丘上走,我就跟了上去。
雖然已是午后,陽光仍晃得人睜不開眼。我一步一陷地走了半個多小時,終于來到了大沙丘的頂上。往下望去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整個伊基克出現在我的腳下。它就像從巨大的沙丘腳下鉆出來的一小叢蘑菇,頂著隨時被掩埋滅頂的危險,正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伊基克的沙丘
夕陽西下,浩瀚的大洋反射出明晃晃的余暉,輝映在伊基克市中心的幾座大廈上,藍色的海水舔舐著海濱大道,與連綿的沙丘一起,溫柔但不留情地夾擊著這座已狹窄成一線的城市。但盡管處境艱難,伊基克仍在頑強地擴張著自己的地盤。新的建筑正從沙丘的半山腰上冒出來。
我終于找到了縈繞在心里很久的問題答案。原來,伊基克背后的沙丘高崖上還是連綿不斷望不到邊的沙丘。
我心安了,明天,我將結束智利的掃街之旅,從這里進入了阿塔卡瑪大干漠,走上安第斯山脈的阿爾普拉諾高原。再繼續我的旅行。
編輯/Lili、Tasia
文/秦昭
圖/秦昭、圖蟲
設計/Apri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