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全軍授銜時,55位開國上將(后又追加2人)的排序,是按照評銜時的任職部門排列的,在中樞機構工作的同志靠前、大軍區及軍兵種部隊的同志靠后。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蕭克,按照這個排序邏輯,處于上將名單的頂端。所以開國上將們,沒有按履歷或戰功高低排名次一說。“蕭克鎮上將”廣為流傳,更多是廣大軍民對將軍的一種褒獎和推崇。
官方雖沒有排名,但在軍隊高級將領自己眼中,大家的“分量”不可能因為軍銜一樣,就別無二致了。這從55年授銜前徐海東的一個請求,便能看出端倪。上將和上將之間,多少也是有差異的。
眾所周知徐海東被評為開國大將,但他此前因為養傷多年,缺席了抗戰后半段以及解放戰爭進程,抗美援朝也沒有他的身影。徐海東為人謙遜樸素,得知自己成了“第二大將”,感到誠惶誠恐,為此專門給中央寫信,請求辭讓軍銜。
徐海東自謙地指出,自己當了這么多年“病號”,對新中國建立沒有那么多貢獻,評大將實在太高了,自己受之有愧希望讓出軍銜,給“蕭克或者王震這樣有資格的同志”。就職銜方面,徐海東確實不怎么熱衷,紅軍時就主動把紅25軍軍長職務,讓給了程子華,當年沒有任何人要求他這么做。
55年徐海東也是沒有私心的,并且他的這番話信息量不小。為什么徐海東不提其他名將,單單點了蕭克和王震的大名呢?紅軍時徐海東是鄂豫皖根據地的干部,逐步提升為紅25軍軍長,1935年和程子華一起帶隊到達陜北,然后跟當地紅軍合并,組建起新的紅十五軍團。
有意思的是,紅十五軍團在紅軍后期,又納入了紅一方面軍編制。所以徐海東在歷史上,跟四方面軍、紅25軍、紅一方面軍都有淵源和聯系,唯獨沒怎么接觸過紅二方面軍的同志。而他推薦授予大將軍銜的兩個人選,恰恰都是紅二方面軍代表性干部:蕭克擔任過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王震則是二方面軍紅六軍團政委。
這說明一個事實:兩位將軍確實真材實料、履歷過硬,才有可能得到徐海東的“跨體系”推薦。徐海東所不知道的是,在1955年1月的評銜方案中,蕭克、王震確實都曾在擬授大將名單上,當時彭總及總干部管理部提交了“十五大將方案”,二人的名字赫然在列。一定程度上講,他倆的真實地位要略高于其他開國上將。
蕭克曾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王震則是同時期的120師359旅旅長,這都屬于大將級別的履歷;更重要地是,紅軍時期六軍團的軍政搭檔,正是蕭克與王震,他倆在湘贛蘇區撐起了一支相對獨立的武裝力量,非常厲害,對早期建軍工作是有重大貢獻的,一般的上將可不具備這種履歷。
55年徐海東說他倆“有資格”,這番評價其實也沒有問題。雖然蕭克和王震最終只被評為上將,但若在不考慮山頭因素的情況下,他倆即便是在只授予十名大將的規則內,也是有資格入圍的,資歷很過硬,落選主要是出于平衡因素。當年的開國上將們,沒有資歷和功績方面的排名,假如有,蕭克和王震理應在最前列占據兩個位置。
本欄目由軍事歷史作家運營,專注于軍情、軍史、戰史、國際關系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全貌,帶來精彩細節。作品覆蓋圖文、視頻、音頻領域,歡迎關注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也歡迎您點贊、評論支持,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