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政部7月6日消息,因歐盟對中國企業設壁壘,中方決定對部分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這一事件,將中歐關系再次推至聚光燈下。
貿易(資料圖)
在7月2日至3日舉行的中歐第十三輪高級別戰略對話中,中歐雙方就諸多議題展開討論。歐盟在對話中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例如在經貿領域,試圖對中國的產業政策指手畫腳,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的同時,卻對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設置重重障礙,在投資審查、技術標準等方面無端刁難。歐盟在涉華問題上的一些表態,也偏離了客觀公正的立場,受到美國等外部因素的干擾。
但中國并非美國。在國際舞臺上,中美兩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與行事風格。美國長期奉行霸權主義外交,為維護自身霸權,在全球各地挑起爭端,如在中東地區,美國發動多場戰爭,給當地帶來無盡的混亂與破壞,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無數家庭流離失所。在貿易方面,美國動輒揮舞關稅大棒,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從對中國等多國加征高額關稅,到脅迫盟友在貿易上選邊站隊,嚴重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
反觀中國,始終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對外交往,堅定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截至目前,已與超過150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眾多參與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往來、人文交流等方面收獲頗豐,像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建設,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與就業。在國際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中國也積極履行大國責任,派出維和部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在非洲等地開展醫療援助、抗擊疫情等行動,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貿易(資料圖)
歐盟內部在對華態度上也存在明顯分歧。西班牙等國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認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積極主張深化與中國的經濟聯系。西班牙的一些企業,如能源、汽車制造等領域的企業,與中國的合作不斷拓展,為雙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捷克等個別國家,卻在美西方的鼓動下,鼓吹“對華強硬”,在涉疆、涉港等問題上發表不實言論,試圖抹黑中國,這種行為既損害了中歐關系,也不符合自身的長遠利益。
在此背景下,默克爾的出山備受關注。默克爾在擔任德國總理期間,曾12次訪華,對中國有著深入了解。她不僅追求價值導向的對華政策,更注重務實和基于利益的政策。在她執政時期,中德之間的跨文化合作得到促進,盡管兩國在歷史發展、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她努力鼓勵中國投資者對歐元充滿信心,并大膽選擇在德國投資。如今,默克爾強調歐盟與中國斷絕經濟關系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能減少外資在中國面臨的不公平限制,為歐洲企業提供更廣泛的市場準入,與中國的經濟合作能保障德國國內就業機會,與中國共同建立全球氣候保護框架也符合德國的利益。她的觀點,對于協調歐盟內部矛盾,推動中歐關系重回正軌具有積極意義。
貿易(資料圖)
中歐關系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在經貿領域,中國是歐盟第二大商品貿易伙伴,雙方貿易額龐大且互補性強。在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如氣候變化,中歐都有著明確的減排目標,可在新能源技術研發、推廣等方面加強合作。雙方應摒棄偏見與誤解,以平等、互利、共贏為基礎,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歐能夠攜手共進,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