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睿重裝的智能車間里,機器聲轟鳴,工程師張慧戴著藍色安全帽,拂過近一人高的波形鋼腹板,熟稔地講解箱梁的結構:“這是腹板,還有頂板、底板、隔板,通過焊接組成完整的箱梁。”他指向不遠處的藍光——那是機器人自動焊接手臂正在精準作業。
這間融合了高端智能裝備的車間,正是張慧職業生涯新篇章的起點。
2014年底,年輕的張慧從外地回到家鄉甘肅,在朋友的引薦之下,選擇在剛剛起步的蘭州新區扎根,投身輕鋼結構行業。當他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眼前只有漫天風沙卷過裸露的土地,稀疏的民房點綴其間。“那時候還是蘭州新區建設初期,整片區域就像個大工地,到處都在開挖開建。”
2017年8月,甘肅博睿交通重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成立,開展鋼橋梁設計咨詢檢測、智能制造安裝和養護維修等業務,廣納橋梁工程設計、智能制造工藝、現場施工管理等相關領域專業人才。
面對彼時博睿重裝展現出的發展潛力,張慧果斷地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更富挑戰與機遇的新興企業。2019年底,張慧初來乍到,五年間,這位新人通過勤懇工作,逐步成長為安全、質量、進度一肩挑的生產負責人。清晨的班前會、車間設備的調配、工序間的穿針引線、施工日志的記錄——這是張慧每天的工作。日復一日的工作流程看似機械重復,但在周而復始的表象之下,總有大大小小的挑戰考驗著他的智慧,推動著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尋求突破。
“不管項目大小,質量標準和工期要求都一樣,接了項目就像簽了契約,必須保質保量交付。”面對鋼橋梁項目工期緊張的行業常態,張慧拒絕“硬熬工期”,而是通過工序優化和人員調配保證進度。“現在設備越來先進,大大提升了效率,比如機器人自動焊接,它就不像人工焊接那樣有體力限制,工人焊一會,可能得往前挪一下,那就導致焊接的連貫性受到影響,但機器人自動焊接,單面焊雙面成型,焊縫就不用再采用碳弧氣刨刨削清根,減少了工序,提高了效率。”
談到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張慧打開了話匣子。“工作中最高興的時候,莫過于聽到甲方發自肺腑的肯定——‘這活干得真不賴’”。話語雖然簡單樸素,但卻是對他和團隊傾注心血的最高嘉獎。這種成就感不僅源于收獲專業認可,更來自于工程本身所承載的意義——親手參與建造的工程最終化為服務千家萬戶的公共設施,實實在在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去年生產了一個蘭州過街天橋,聽項目上的同事說,這個天橋走起來特別方便,我們心里就很高興。”張慧坦言,橋梁有著超越物理屬性的社會價值:“不管是過街天橋也好,還是跨海大橋也好,橋梁在我心里起到了一種連接作用,在我看來,它縮短了人們彼此之間的距離。”
工程師張慧的證書與榮譽(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博睿重裝鼓勵學習的氛圍,托舉著每一位像張慧一樣渴望向上生長的員工。“博睿十分鼓勵我們考取一級建造師、安全工程師等資質證書,鼓勵大家在工作之余多去學習。”他在崗位實踐中積累經驗,通過資質提升夯實專業基礎,實現個人能力與企業需求的深度契合。
談及博睿的今天,他用手指了指窗外宏偉的高架橋,“你們看那個橋,那是通往中川機場的高架,機場落客平臺也是由我們博睿承建的工程。”
中川機場落客平臺(圖源自博睿官網)
如今,博睿重裝走過八年來時路,成為國內鋼橋梁領域“波形腹板結構第一、其他形式結構行業領先”的新型智能制造企業。2021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邵新宇的指導下,博睿重裝率先在西北地區建成基于5G技術的鋼橋梁全流程智能制造生產線,并設立與之相匹配的六大板塊管控系統。現今,公司已累計承攬項目150余個,黃南州尖扎縣麥什扎黃河大橋、陜西省西興高速渭河特大橋、蘭州中川機場落客平臺、桑園子黃河大橋……一批批重點鋼橋梁項目巍然屹立于隴原大地,為人民群眾的出行帶來安全與便捷。
在博睿的近六年時間里,張慧見證了博睿從西北首家專業鋼橋梁制造廠,一步步成長為行業智能制造領先企業的艱辛與榮光。“我見證了博睿,博睿也成就了我。”這份雙向奔赴的歷程,恰似他參與生產的橋梁,既承載著個人與企業的成長軌跡,也在時代的脈絡中架起了通往未來的路。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5級研究生應文一、管子怡;指導老師秦冬雪、張艷彬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宗成賢
來源: 中國甘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